① 中国山水画就艺术特点来说有什么美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中国山水画历史久远,独立的山水画始发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文献表明该期山水画理论已趋成熟。至隋唐,展子虔《游春图》展露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之面貌,已见其写实能力之飞跃。盛唐吴道子之山水画简练且写实,李思训之山水画富丽而典雅;张及中晚唐画家创水墨山水;敦煌壁画中出现没骨山水;五代北宋则出现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名家,在真实地表现大自然和审美认识上跨入新的阶段。该期荆浩的《笔法记》、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较系统地总结了山水画理论。至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使山水画走向抒发主观情感、创造多种风格的新途,并使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结合趋于完美。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所创山水形象,参照书法法则,使山水画风又一变化。清代山水画一派沿袭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变化古法、笔墨;另一派则强调抒发个性,面向自然,将笔墨发挥尽致以传情达意。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数量甚众的名家、流派,理论著述亦趋于完备,从而奠定了近现代山水名家产生的基础。
②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是什么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专为德、水属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③ 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史
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
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态浓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四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变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④ 介绍一下中国山水画的特色
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
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四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变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在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的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作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关山月和傅抱石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有出现许多表现欣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秦岭、太行、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⑤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
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
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
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明代及近代续有发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完备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中国山水画史讲的什么美容扩展阅读: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
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辉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
⑥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它有怎样的特点
中国的山水画,又被称为“山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文化蕴含。主要以自然景观或者是一些山川河流为背景创作的画作。一般在这些中国山水画中都包含了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情感。它是我国民族的底蕴,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沉淀的象征。而它的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第一,让人一眼望去感觉有一种非凡的气势,仿佛能够包罗万象。第二,这些山水画在表面看上去是在描述普通的山水,其实他真正的背景却表达了每一位画家的思想情感。如果去认真探讨的话,你会有很多发现,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第三,中国山水画层次鲜明,而且拥有一种特殊的意境,可能描述不是很多,但是情感却表达的非常强烈。
中国的山水画都有一种的宽广感觉。但有的时候,在一些地方描述只是一笔带过,但是它所表达的情感却是异常的丰富。仅仅以寥寥的几笔,就能使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不得不说是山水画的一大特点。每当人们看到的时候,都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⑦ 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存在那些画派
“黄河画派”方兴未艾——论中国北方山水画派之端倪
(2005-07-12 03:28:1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带,黄河、黄土高原、太行山、吕梁山等北国风光孕育了古往今来的北方山水画家,使他们的山水画形成了气象雄浑和阳刚大气的共同艺术风貌,这是古今中国北方山水画派形成的首要因素。
中国北方山水画派始于唐末五代,中国绘画史称:荆浩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荆浩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画家,他将后起的山水画推入中国绘画的首位,开创了中国北方山水画风,由此成为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的奠基人。中国绘画史上的“三家山水”画派,被史家称颂为“三家鼎立、百代标程”、“三家,犹如诸子之正经矣。”“三家”乃指关仝、李成、范宽。关仝是荆浩的入室弟子,范宽、李成皆学出荆浩。荆浩以自己卓越的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上承晋宋隋唐,下开五代以下1500多年以来中国绘画的新局面。
五代以下,中国北方山水画派一直在延绵不断地向前发展。北宋郭熙、王诜等山水画家,兼取法荆浩开创的“三家山水”画派,并有所创造和发展;南宋李唐别开生面,创造了大斧劈皴(后世称为“李唐画派”),又一次开创了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画风的新面貌,一直影响至今。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黄河、黄土高原、太行山、吕梁山为三晋山水画家提供了“外师造化”的“天然粉本”。在新时代的中国北方山水画派中,山西画家占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和重要地位。上述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的三个特点,在山西山水画家的作品中体现得最为鲜明,特别是一部分画家作品中对黄河和黄河精神的描绘体现得最为突出。所以,我将山西的画家群体命名为“黄河画派”,是名副其实和理所当然的,完全符合历来“画派”主要以地域命名的习俗,同时也体现了“画派”应具有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建国50多年以来,山西的这个山水画家群体,经历了“人才培育期”和“发展成长期”两个阶段。
上世纪50年代,黄景涛先生从四川美专中国画系毕业以后,来到山西工作,先后任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山水画教授,山西群众画报、山西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等职务。他继承了李唐的大、小斧劈皴的中国北方山水画风,创作了不少表现黄河、太行山、吕梁山的山水画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以他为主并执笔合作的山水画长卷《同蒲风光》。这幅山水画是赵延绪、高寿田、黄景涛、邓相唐、段体礼、范华亭、张晓岚(作品署名次序)七位画家为建国10周年合作的献礼作品。作者以极大的创作热情,讴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描绘了同蒲铁路由大同至古蒲州(今山西永济市)的三晋千里锦绣河山。画卷中黄河、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五台山等三晋名胜尽收其中。《同蒲风光》发表于当时的《美术》杂志,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赵延绪、黄景涛、赵球三位先生,是当时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山水画教授,为培养新一代的山水画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活跃在三晋山水画坛的山水画家如:王朝瑞、张明堂、王茂彬、王学辉、梁海福、董智敏、任晓军和笔者等,都是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以及后来合并至山西大学美术系毕业的学生。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60年代是三晋山水画坛人才的培育期。上世纪7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是三晋山水画创作的发展成长期。在这30年中,原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和后来合并到山西大学美术系和其他美术院校毕业的爱好山水画的学生,以及自学成才和从外省、市调入的山水画人才,构成了山西山水画创作的基本骨干队伍。这批山水画家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成长并趋于成熟,他们在各种全国性的中国画大展中频频获得大奖,成为中国画坛一支令人刮目相看的生力军。其中在全国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山西画院的赵益超和张明堂,他俩合作的《晓色初动》,获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这是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布的中国绘画的最高奖励,也是建国以来山西美术界获得的最高奖项。《晓色初动》的艺术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他俩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方面。张明堂是我在山西艺术学院时的同班同学,据我所知,张、赵联手合作多年,在创作中,往往因为创作思想不一致而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争论使他们的创作思想在不断升华的同时,又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张、赵原来致力的画种并不是山水画,他俩的中国山水画传统功力并不深厚,正因如此,他们在创作中没有传统模式的束缚。当他们进入山水画创作领域以后,在正确的创作思想和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很快就在山水画的创作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张、赵在创作《晓色初动》的过程中,首先是紧紧抓住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又吸收了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点子皴法,抽掉了传统山水画法对线的表现,将点子皴和素描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耳目一新的黎明前“朦胧美”的绘画效果。作者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学校的小学生在黎明前上学途中的景色,在主题思想上,紧扣当时全党重视教育的时代脉搏,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这种“解构传统”和“中西融合”的艺术法则,能否成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主流意识姑且不论,但它却不失为一种新的艺术创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山西山水画创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事实。
但遗憾的是,山西的山水画家们,多年来关门闭户、各自为政,缺乏“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换句话说,就是缺乏在创作方向上共同性的艺术追求(这与绘画艺术个性追求并不矛盾);缺乏群体性的学说研究讨论,在艺术创作和创新上,形不成大气候。张、赵二人在调到陕西画院后不久,便不幸先后英年早逝,山西的这种“领先地位”也就很快地“昙花一现”了!
笔者在学习中国绘画史的过程中,逐渐看清了中国北方山水画派发展的端倪,大胆地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打造和创立“黄河画派”的观点和倡议,2004年3月,在张明堂同志逝世后,笔者撰写的《“黄河画派”的奠基人》一文,将他俩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成就给予了应有的肯定和赞扬。文章寄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室研究员、中国著名美学史家韩林德先生手中,先生看后来电话表示:“‘黄河画派’的概念和创立‘黄河画派’的观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一定的根据,它是五代荆浩开创的中国北方山水画派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延续。”
目前,三晋山水画坛有成就的山水画家约有10多人,老一辈的在70岁左右,中年一代的在60岁左右,青年一代的在50岁左右,大多年富力强,后劲十足。进入20世纪以后,三晋山水画坛的这个画家群体已经进入出作品、出人才的成熟阶段,只要能抓住时机,创立三晋“黄河画派”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中国著名美术史家陈传席先生说:“画史上凡称画派者,必备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其一是有画派之首或骨干画家;其二是画派的基本风貌有某些共同因素。否则,便很难称‘派’”。陈传席先生的立论吓倒了不少画家,谁都知道,历来的“画派”和“画派”的“领袖”人物,是社会和历史公认的结果,不是自封的。充当“画派”的“领袖”人物,必须是开宗立派的大师级画家,谈何容易!
但是,须知陈传席先生立论的“画派”的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第一个因素中,“画派之首或骨干画家”,一个“或”字,说明了一个“画家群体”,只要具备了骨干画家和一定的共同风貌,就可以称为“画派”。例如清代的“扬州画派”中的“扬州八怪”,各家的画风并不一致,也没有公认的“扬州画派”的“领袖”人物,“严格地说,扬州并没有一个‘画派’”,“但总的来看,扬州画坛上还有一个主流画风,还有一个大概的精神状态”(陈传席《西山论道集》),这就是陈传席先生论“扬州画派”所以能够成立的主要依据。由于扬州的这个“画家群体”在中国绘画史上形成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美术史家也就公认“扬州画派”的存在了。
笔者对中国山水画史、对中国山水“画派”、对三晋山水画坛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以后得出结论:山西的这个山水画家群体,基本上具备了“画派”形成所必需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黄河画派”完全可以认定,打造和创立三晋“黄河画派”的时机已经到来。创立和打造三晋“黄河画派”的宗旨,明确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先进文化方向,符合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打造三晋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符合三晋山水画坛全体画家的根本利益。我以不知进退之愚见,希望能促成三晋山水画坛全体同仁的共识,只要大家本着“搞流派,不搞宗派”的原则,不计较名利得失,目标一致,携手共进,坚持求索,创作出一批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中国山水画力作,那么,可以断言:三晋“黄河画派”也就一定能够很快地得到社会和历史的承认!
□
回答者:匿名 7-11 09:28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山水画之先河;
唐代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富丽堂皇;及王维的水墨风格,纯净自然;
五代号称“荆、关、董、巨”之盛名;(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宋代是山水画繁荣时代,范宽、李成等为一时名家;
元代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元四家”名噪南北;
明朝“四王”,堪称坚守传统之典范,风格高古;
清代“四僧”,亦为水墨高手;
近代,黄宾虹“浑厚华滋”开一代之先河。
⑧ 论中国山水画的自然美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是以描
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
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
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
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
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经营位
置和表达意境。有道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又道是
“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
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各家所画具有所长风格迥
异有的笔墨恣纵挥洒淋漓有的笔墨苍劲圆秀狂
怪野逸有的精于结构奇崛有致有的山水森秀笔
意灵空。
一、我国古代的山水画表现的自然美
画家感到山川之美加以描绘产生了山水画
对他们的创作来说必然先有自然的客观存在其
次当他们体会和表现自然美时一定的社会历史时
代和一定的阶级意识都对他们起这作用。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从会稽
归来后人们问他那里的山川之美在哪里他回答
说“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
蔚。”不过短短的四句话却生动的概括了一个地区
自然美的丰富形象。他画过《雪霁望五老峰》、《云台
山》等还写下一篇画山水画的笔记《画云台山记》。
南朝·宋画家宗炳与王微他们各著画论一篇传世。从他们的画论中可以知道当时的山水画家主要是
出于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而进行山水画创作的。
如宗炳一生曾广游江南名山“西陟荆巫南登衡岳
因结宇衡山怀尚平之志。以疾还江陵叹日‘噫老
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凡所游历皆图之于壁坐卧向之。”参见《历代名画
记》卷六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基本上是如实地反映自
然山水的美“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在布局上从整
体着眼追求“观”与“游”的理想效果并掌握了远近
法中形体透视的基本方法所谓“竖画三寸当千仞
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图画者徒患类
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
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宗炳《画山水
序》这些论述表明当时的画家时自然美的感受与
欣赏能力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隋唐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过渡时期。从展
子虔的《游春图》到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基本上
是六朝画风的延续技法上有所发展但变化不是太
大主要表现为勾线填色而更重视富丽鲜亮的色
彩用笔注意了线的曲折变化但尚未形成皴法而远
近已开始从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发展为表现虚实
疏密的空间透视。这同当时画家对自然美的认识水
平有关即认为自然山水的美就在于自然山水本身
而自然美的基本形态就是奇特的形状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