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女子是怎么化妆的
敷粉:中国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随后又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丰富的妆粉。东方女子追求肌肤白皙,妆容时先在脸上敷粉。这类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铅,所以又称铅华。除铅华,各朝也调配自己独特的妆粉。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这种妆品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据史书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见胭脂对妇女面部化妆的重要。
眉妆:中国传统妆容不重眼妆,但极重眉妆。早在周代《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用黛画眉之俗,由来已久。《诗经》有“螓首蛾眉”,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
点唇: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便记载了点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点唇的式样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
面饰:面饰是女子饰容的常见手法,主要分为四种“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额黄”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而得名,也称“鹅黄”“贴黄”“鸦黄”等。唐代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载:“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五代牛峤《女冠子》词:“鹅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北朝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载誉归来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诗词中提到的便是额黄妆。
斜红: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如两道刀痕伤疤,亦有作卷曲花纹者。
花钿: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也称“额花”“花子”等。花钿图案繁复多变,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状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为多见,这便是承继于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五代牛峤《红蔷薇》诗:“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酒泉子》词:“眉字春山样,凤钗低袅翠寰上,落梅妆。”均咏的是此种梅花形花钿。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代的面靥名称叫“的”(也称“勺”)。指女子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
发髻: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把头发看成是生命的象征。而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做出各种精美的发髻,插戴各种华丽的首饰,成为女子传统妆容中不断的追求,也因此诞生了成百上千种发式。
② 化妆古代怎么说
梳妆。
梳妆(栉掠),指妇女化妆打扮。见唐 秦韬玉《贫女》诗:“谁爱风流高格调内,共怜时世俭梳粧。”
“梳妆”容又可分为“梳头”和“化妆”。梳妆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表现出古代、古典、现代、时尚、简约等设计风格。比如生活梳妆、新娘梳妆、宴会梳妆、舞台梳妆、影视梳妆等。在现在的职业中,比如影视剧组负责梳妆的称为梳妆师。
(2)古代是如何化妆扩展阅读:
有关梳妆的诗句:
《小桃红·晓妆》元代:乔吉
绀云分翠拢香丝,玉线界宫鸦翅。露冷蔷薇晓初试。淡匀脂,金篦腻点兰烟纸。含娇意思,殢人须是,亲手画眉儿。
释义:乌黑喷香的秀发像去一样堆拥,用玉还分扎成宫鸦翅的发式。在寒露浸润蔷薇花的拂晓开始梳妆打扮,脸上均匀地涂抹上淡淡的粉脂。细心衬饰插上金篦,再巾上香片花黄,面含娇媚,洋溢着无限的情思。定要让人为之神魂颠倒,再亲手描画娥眉。
③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的
古代女人化妆最常用的三样宝贝:
1、妆粉。昔人擦的粉质料多选自“米粉内”,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容。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外形,使用的时分就能涂成个明白脸。固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正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连续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
2、黛粉。正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质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正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躲青色矿物。描画前务必先将黛放正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多见的一种化妆要领,孕育发生于战国时期。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昔人爱美之心的浓重。
3、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喊“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卖腮红使用。后来人们正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进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密密的脂膏,今后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④ 古代的美人是如何化妆的呢
从古到今,女性追求美丽的脚步从来没停止过,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古代的小姐姐们和美人们也是要化妆的,只不过种类比我们现代要少的多。
朱砂本来没有粘性,涂在嘴上很容易被唾液给溶化,因此古人就在朱砂里掺入了适量的动物油,这种很接近现在我们用的口红。
第三:画眉
眉毛是重中之重,有句话说的好,“面部一枝花,全靠眉当家”古人美人们同样追求眉若远山的美态,古代没有现在用的眉笔,一般用的是石黛。
石黛是一种黑色矿物,将石黛放在黛砚上磨,碾成粉末后加水调和,蘸着就可以画眉毛了,当然有些古代美人们买不起石黛,就用燃烧过的火柴头沾上水涂抹在眉毛上。
综上所述,因为古代化妆技术不发达,化妆品比较匮乏,因此古代美人化妆没有我们现代女性更浓妆艳抹,而且也没有眼线美瞳睫毛膏等黑科技。
⑤ 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
从古至今,女子的妆容都是非常被看重的。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所以为了能够在自己的心上人面前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学习怎样画出一个完美的妆容是每一个女子都不可懈怠的功课。因此,现在网上出现很多的化妆技巧教学视频,对于很多化妆小白来说还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不过对于像小编这样的手残党来说,就算是再好的教学视频也不能拯救我的双手。人们都说,眉是五官之首,要想自己的妆容好看,眉是最关键的一步。画好了眉毛,你的妆也就成功了一半了。不过小编一直觉得眉毛真的是很难画,画了这么一年多的眉毛,我依然不能够画出好看的眉妆,要不就是太细、要不就是太粗,或者左右不对称都是常有的事。
古时候的女子也会化妆,不过他们的妆容画出来可能没有现在的自然。那时候没有BB霜,没有气垫,没有腮红,没有眼影,更没有高光。但是他们有他们的化妆工具,有他们的化妆技巧和方式。下面,小编既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女子在化妆的时候常用的几种化妆工具。
黛粉,就相当于现代女子用的眉笔或眉粉,是用来画眉毛的。黛粉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的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就成了最初的画眉方式。后来,人们发现黛也可以用来画眉毛,便用黛取代了柳枝。汉朝时期女子多用石黛来画眉。
石黛是一种黑色的矿物质,女子在用其画眉之前,必须先将其放在石砚上面碾磨,碾成粉末状的,再加适量的水进行调和,调好之后,就可以用来画眉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女子画眉就很少再用石黛了,而是改用青雀头黛,是从西域引进来的画眉材料,呈深灰色。到了隋唐时期,女子画眉时用的更多的是螺子黛。螺子黛出产于波斯国,可以直接蘸水使用,不用碾磨,更加方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于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没有多大的抵抗力。所以女子为了能够让自己喜欢的男子也喜欢自己,通常都会在自己的妆容上面下功夫。古代女子的妆容虽然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很奇怪,但是在当时来看也是一种很漂亮的妆容。小编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古代人的化妆工具,欢迎大家补充。
⑥ 古代女子怎么化妆
化妆并非现代女性的专利,古人化妆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步骤之繁复还是道具之专奢华属,都令现代女性望尘莫及。古代女子如何化妆呢?古代女子的妆容呢?我们都是从古装剧中看到的。
唐朝诗人元稹写诗《恨妆成》,大致将女子化妆的过程概括为8个步骤:敷粉、施朱、画眉、点唇、额黄、斜红、花钿、面靥。
⑦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
古代女人化妆最常用的三样宝贝:
、妆粉。昔人擦的粉质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外形,使用的时分就能涂成个明白脸。固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正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连续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
2、黛粉。正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质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正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躲青色矿物。描画前务必先将黛放正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多见的一种化妆要领,孕育发生于战国时期。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昔人爱美之心的浓重。
3、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喊“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卖腮红使用。后来人们正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进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密密的脂膏,今后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宝贝,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比方:花钿,额黄
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正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粉饰。贴花钿成风也是正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分做花钿的质料非常富余,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存心义的是,以致蜻蜓党羽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但富余,并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色彩有红、绿、黄等,大众熟识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外形除梅花状外,还有百般小鸟、小鱼、小鸭等,非常美好新鲜。
额黄:又喊鸦黄,是正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如今已不使用了,它滥觞于南北朝,正在唐朝风行。
除了肌肤之美,昔人也非常注重头发之美,逐日梳理,珍惜有加,并多蓄发不剪,早期披散正在肩上,接着因实践需求而用绳带束发,再逐步发展出种种差别的发髻式样,改变多端,以致远正在周代就已使用假发来添加头上的风情及美瞧。
因此,古代的中国妇女有着百般百般、合适差别需求的保养品。保养品的功效基本上是以掩护和防御为主,聪慧的古代人正在其中再添加些药方,便添加了它们的医治效用,至于使用方式无非是外用及内服。保养的方式亦可称得上五颜六色,至于那些皇家大院里的女人如何永葆青春,还颇具秘密感,官方街坊争相窥看能否有密方流传,追逐潮流前沿的女人们对时兴的模仿力和传染力是惊人的疾速,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正在化妆配饰方面,古代妇女比如今的女人有过之而不敷,多彩多姿的不但仅是方式,她们以粉饰面,两颊涂胭抹红,修眉饰黛,点染朱唇,以致用五色花子贴正在额上,增添美丽的效果。
⑧ 古代人是怎么化妆的
1、敷铅粉
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最后变成黄脸婆。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不高,当大多数人还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赞叹第一个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传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
3、画黛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使面部更加立体,因此眉妆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远高于眼妆,诗词中多以“远山黛青”、“翠螺玉舒”等华丽的辞藻来描写女子的双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4、点额黄
这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两个少女的妆容繁复,颇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爱美的情趣。特别是十一娘,在面颊、嘴角、眉角处贴有花钿。
点额黄又称贴花钿,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贴花钿始于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到了唐朝,爱美的姑娘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银箔,甚至用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剪出花样贴在额头,就是《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
5、点口脂
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红,尽管过了2000多年依然鲜艳夺目,口红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
正如化妆达人能一眼识别出景甜在《大唐荣耀》不同剧集中的口红色号一般,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8)古代是如何化妆扩展阅读
1、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里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掺香料、朱砂制成,至唐代以蜂蜡代替了动物髓脂。
2、到明清时代,又改为虫白蜡揉入红花汁或银朱的配方。历代的口脂均呈膏冻状,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称为“蜡胭脂”、“油胭脂”。
3、这种红口脂被盛于小盒里,供女性随身携带,在需要补妆时便宜行事。古人使用这种妆品上唇红的具体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点口脂,直接向嘴唇上“点”、“注”、“匀”,白居易在诗中对此有具体描述:朱唇素指匀,粉汗红绵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