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医疗机构 > 医院哪个朝代

医院哪个朝代

发布时间:2021-03-13 00:20:46

① “医生”这个称呼始于什么朝代

医生:此称呼始于我国唐代。 医士:本名首见于我国北宋。 郎中:始于我国宋代,皆称医生为郎中。 大夫:始于我国宋代。

② 中国古代的名医一共有多少人,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

东汉太学院博士,此人有雅称“瘦羊博士”其实名叫什么?

③ 清朝时期天津医院有几家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以后,为了满足北洋军的医疗需要,创建北洋医学堂,取得了立竿见影的良好社会影响,功德无量,使直隶医学教育在华北乃至全国医学教育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直隶,作为当时的京畿藩屏之地,地处天子脚下,担当着拱卫京师的重任,又是清政府普练新军的重军事基地。因此,相对于其它区域而言,近代的直隶在各个方面皆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其医学教育也不乏例外,特别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创建的军医学校,推动了西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为西医学在中国扎根落户做出了贡献。
一、李鸿章兴办医学校的原因
(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作用
自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不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侵略中国,而且还借助施医药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时西方传教士认为在一切有助于传教的事业中,最有价值的是医药知识传教与行医两者应并行不悖,开放中国的美好工作才有效果。[1]因此,大批医疗传教士来到中国,加速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就有包括设立医馆建造医院的内容。从此教会医院在中国沿海和内地许多城市建立起来。这些教会医院通过成功的工作,使西方医学赢得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认可。
(二)李鸿章对西医认识的转变
1879年8月,李鸿章妻子莫氏夫人患病,总共延请了17名中医郎中诊治无效,几乎死去。焦急之中,李鸿章想到了西医。李鸿章遂致函美国驻天津副领事毕德格帮忙,请到英国伦敦会医学传教士马根济和美以美会驻北京的女西医师郝维德为莫氏治病。在医治中,马根济使用了西洋医术中的手摇电机,莫氏病情很快好转。月余,竟基本痊愈。李鸿章目睹西医有如此疗效,对马根济非常赏识,聘其为官医。为了进一步赢得李鸿章对西医的信任和支持,马根济请求为李鸿章做一次手术表演,李鸿章欣然同意,并且地点设在总督衙门的庭院里,除了李鸿章参加外,还有天津的各地文武百官和驻津外国使馆人员。马氏先后做了兔唇、割瘤、眼科的手术,结果非常成功。李鸿章对马氏非常感谢[2]。从此李氏对西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北洋海军发展的需要
洋务运动后期,李鸿章对西医的认识不只是在西医疗效上,他还想使医学和海军事业相辅相成。梁启超在评价李鸿章时说过海陆军事,是其生命全力所在也。[3]他在考察西方军事制度后,发现西洋各国行军以医官为最重,而救治伤科直起沈疴,西医尤独擅专长,北洋创办之初,雇募洋医分派各舰,为费不赀,是兴建西医学堂,造就人材实为当务之急。[4]因此,他主张在天津开设一家医学馆,以培养西医人才,为北洋海军服务。
二、李鸿章时期创建的医科学校
(一)养病院
通过对西医的了解,李鸿章决定捐款,在天津建一处率先引进西医的医院,地点选在三岔口的大王庙,这是个施医舍药的免费西医门诊所。马根济被聘请主其事。该医院一建成就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大王庙西医院只有门诊部,没有住院部,加之规模偏狭,难以收留远道来诊患者。李鸿章采纳马大夫等的建议,决定在基督教伦敦会医院基础上,扩建新院。在李鸿章的积极倡导下,天津卫士绅、洋人买办纷纷捐款,共募集白银6千两,他又亲自捐银4千两。1880年秋,新的西医医院落成,名为伦敦会施医院,也叫医病馆或养病院。
(二)总督医院附属医院
1881年,清廷因故召回在美国留学的公派留学生,马大夫于是向李鸿章提出,从中招收8名学生来津,对他们进行西方现代医学训练,学成后分派到陆海军充当军医。李鸿章采纳了这一建议。1881年12月15日开办了医学馆附设立在养病院内,又称总督医院附属医学校(V icero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当时《教务杂志》评论说,可以说,医学堂的开设开辟了中国教育的新领域。[5]这所学校,就是北洋医学堂的前身。1888年马根济医生去世后,总督医院被伦敦传教会收买[6]。
(三)北洋医学堂
1893年6月,李鸿章拟《医院创立学堂折》,奏请新设西医学堂。其西医学堂以医学馆为基础,取名北洋医学堂,也称天津医学堂,有法国军医梅尼续办,天津税务署英国医官欧士顿为总教习,课程设置照西方医学校标准,专门为培养海军各舰培养医官。医学堂一切费用从海防经费中动用,随时核实禀支。正式招生开学后,委任林联辉为第一任总办。

④ 手术从那个朝代开始的

一般认为中医手术源于隋朝,公元610年巢元方《诸病源侯论》金疮肠断侯中记载:“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作为最早的记录.

传说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只是外伤处置。至于给曹操做开颅手术,还没等手术开台,术者就被杀了,也没留下文字记载。但是,在史记的《扁鹊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

在中医教材里,把“诀脉”解释为疏导经脉。“诀”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绝也,别也”。是断绝之意,脉在古医著中指血管。《灵枢经》:“壅遏营卫,令无所避,是谓脉”。合起来应该解释为结扎血管。“荒”字是个通借字,通“肓”。病入膏肓指的是横膈膜之上,心脏之下,药力很难达到。根据以上解释,上述文字记载的就是按解剖层次,和手术顺序做的纪录。

我们在进一步详细分析如下:因五脏之输(1.根据患病的部位),乃割皮(2.切开皮肤),解肌(3.分离肌肉),诀脉(4.结扎血管),结筋(5.吻合筋腱),搦髓脑(6.整复脊髓或脑组织),揲荒(7.打开横膈膜),爪幕(8.打开腹膜),湔浣场胃(9.清理肠胃病灶),漱涤五脏(10.清除五脏病变)。从解释来看,2.3.4是手术开始时必须的操作。2.3.4.5是肌腱吻合术,2.3.4.6是脊椎或颅脑神经外科手术,2.3.4.8.9是下腹部手术,而2.3.4.7.10则是胸腔手术。不过是通过腹腔做的,因为没说剪断肋骨。而是打开横膈膜。

古文讲究简练,如果不是实际操作,不会记载这么详细。扁鹊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如果上面的推断合理,就可以把中医手术的记载,再提前1100年!

⑤ 什么朝代医学技术有很大的发展

我把中国医学发展史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后奉上,你看一看到底是什麽时代中国的医学在哪一个方面有长足的发展进步,供你参考!
祖国医学分科的开始——殷周时代的医药发展情况
反对迷信的杰出医生——周代名医扁鹊
向着预防为主的方向前进——古代的卫生防疫措施
第一次发现血循环——“内经”在解剖生理学上的贡献
首次用麻醉剂作大手术的外科医生——汉代名医华佗
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相他的“伤寒论”
切脉和针灸术的进一步发展——王叔和、皇甫谧的成就
传染病学专家——晋代名医葛稚川
重视妇幼保健工作的医生——孙思邈和“千金方”
中外医药学术交流时期——从汉至唐(公元前206~公元907)
医学教育的发达和形象教学——从刘宋到赵宋的时期
医院的建立——病坊
医药学术的争鸣——金元四大家
牛痘接种的先声——人痘术的发明和外传
世界驰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传染病治疗学的内容丰富了——湿热学派的成就
重视尸体解剖的医生——王清任和“医林改错”
理学疗法专家——吴尚先的成就

⑥ 中医中药起源于哪个朝代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药最早起源于《神农百草经》中,神农氏尝百草,这是目前最早的起源,对各种药理的认识,是在后期不断的积累中。

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6)医院哪个朝代扩展阅读: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药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医

⑦ 太医院御医罗必炜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罗必炜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66年)人,著有《医方药性合编》<<医方捷径·珍珠囊药性赋>>.

⑧ 中国的各个朝代在医学有造化的人

针灸之祖
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介导者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
华佗,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
张仲景,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
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
宋慈,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
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⑨ 哪个朝代用先生称呼医生

这个只是个敬称,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
先生是称呼,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
古代常将医生尊称为“医官”。医官是一种总称,自宋代以来,医官中最高一级的官职是大夫,依下类推为郎(又称郎中)、医效等。
“大夫”在古代是一种教高的官职,春秋时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医官的职位还没有达到大夫一级。自宋代设“大夫”级别的医官后,民间就把医生称为“大夫”,在中国北方地区尤为通行。特别是正规部门的医生,如太医院的人,则一律称“大夫”。
一般设馆医病的医生称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或走街串巷医治的医生称为郎中。在地方习俗上,北方人称“大夫”的多,南方人称“郎中”的多。

阅读全文

与医院哪个朝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35岁干性皮肤起痘用什么护肤品 浏览:290
深海娜美皮肤多少钱 浏览:532
正品减肥多少钱 浏览:837
蒙妮坦美容养生馆靖南店怎么样 浏览:417
兰州哪里有白癜风医院 浏览:50
做隆鼻哪里整形医院比较好 浏览:590
怎么测试皮肤的年龄呢 浏览:516
植藻水能量化妆品多少钱一瓶 浏览:350
赣州市皮肤病哪里最好的医院 浏览:741
晩上吃什么水果减肥 浏览:824
上海美容纹眉多少钱 浏览:506
汽车美容店换机油要什么证 浏览:196
八大处整形外科医院住哪里 浏览:612
化妆生产许可证号在哪里 浏览:212
中性皮肤适合用哪个护肤品比较好 浏览:192
舟山妇科医院怎么样 浏览:928
皮肤敏感期擦什么护肤品 浏览:755
水剂类化妆品包括哪些 浏览:921
珠海整形医生方明技术怎么样 浏览:567
无锡整形哪里好擅选玛利亚重点 浏览: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