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查看疫情去世的医生名单
登录百度官网,搜索疫情去世的医生名单即可查看。
根据官方通报、公开报道等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4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至少有59名医务工作者去世。其中,湖北有32人,河南、江苏、云南、福建、安徽各3人,江西、湖南各2人,广东、广西、海南、辽宁、陕西、内蒙古、甘肃、贵州各1人。
59人中,有12名女性,年纪最大的72岁,至少有20人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至少有53人是在抗疫一线牺牲。
1、江学庆,男,55岁,武汉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党支部书记、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据武汉市中心医院公告,江学庆同志1964年3月31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1986年7月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工作,从事外科专业30余年。在医院工作期间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对患者耐心细致,尽职尽责,为医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学庆同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不幸染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020年3月1日凌晨5点32分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去世,享年55岁。
2、黄文军,男,42岁,孝感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2001年6月,黄文军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同年8月起在孝感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工作。2004年-2005年,他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呼吸内科进修学习一年,于2006年12月被聘为主治医师,2012年被聘为副主任医师。
疫情发生后,黄文军写下请战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申请去隔离病房,共赴国难,听从组织安排!”
2月23日晚,孝感市中心医院官网发布讣告: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黄文军不幸被感染,经多方抢救医治无效,于2月23日19时30分不幸牺牲。
据同事介绍,1月27日,黄文军称有点干咳,不太舒服。两天后,病情加重,后于1月29日确诊感染新冠肺炎。
⑵ 皇帝的御医应该是最顶尖的中医大师了,为什么皇家子嗣夭折率高
药品不丰富,整体医疗水平不高,造成古代人的寿命不高,再加上皇族为了保证血统纯正,一般都是近亲结婚存在基因变异。皇族内斗不断。
⑶ 一个医院的老中医去世国家有什么补贴
非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 是没有补贴的
⑷ 哪位中医大师跟断断症
由于不能面诊,只能作为参考。时而胃胀伴有烧灼感,是返流性食道炎。这专种病可出于多种原属因,在此不能一一阐述,但大都由于胃功能退行性病变引起。由于患者年纪已高,要想在短时间治好是不太可能。所以建议用些制酸剂,以减轻患者对胃胀烧灼感的痛苦(用药后也可以使胃胀烧灼感消失。)胃舒平等有铝离子的药不要用。本人认为最好是小苏打片和大黄苏打片。用法:感觉胃胀伴有烧灼感时口嚼碎慢咽下,不要用开水送,每次一到二片。有些人以为这是违反服药的安全性。但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微碱性的药品送病灶部位。时而脑袋晕或者胀,总是心慌,有些时候是同时有的。这种情况如果没有高血压,就是年纪已高体质虚弱,气虚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来调理。你说你略懂中医,也可以看看你奶奶是属那种体质,该用什么汤剂调理。如有疑问可以咨询。
⑸ 最全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一、二、三、四、五批)。
部分名单:
1、丁书文,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11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名老中医。
2、丁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12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
3、丁樱,女,汉族,中共党员,1951年2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7 年 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名中医。
4、马骏,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5月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
5、王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1967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
6、王永钧,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1月生,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1954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7、王自立,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9月生,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5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8、王行宽,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9、王庆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52年10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9年 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0、王伯祥,男,汉族,中共党员,1924年12月生,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54年 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大师。
11、王坤根,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10月生,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12、王常绮,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10月生,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青海省全省名医。
13、王晞星,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3月生,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76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名医。
14、王辉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8月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197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
15、王新陆,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9年10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1976年1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16、毛德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0月生,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59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17、田德禄,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4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8、白长川,男,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2月生,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2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19、白凤鸣,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39年11月生,辽宁省蒙医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6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20.、皮持衡,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2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
21、邢世瑞,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9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主任药师。1960年8月起从事中医药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名中医。
22、朴炳奎,男,朝鲜族,中共党员,1937年1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1959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3、危北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6月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4、刘亚娴,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4年6月生,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
25、刘沈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49年12月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5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26、刘启泉,男,汉族,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1956年10月生,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4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名中医。
27、刘茂才,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10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教授。1963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28、刘宝厚,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4月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29、米子良,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7月生,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57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
30、孙申田,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3月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1961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
31、孙良佐,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7月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64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名老中医。
32、孙郁芝,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5月生,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59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名医。
33孙树椿,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7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34、买买提艾力·阿木提,男,维吾尔族,无党派人士,1941年4月生,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医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6月起从事维医临床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民族医名医。
35、严世芸,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5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196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36、杜建,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2月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37、李文瑞,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11月生,北京医院主任医师。1949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38、李延,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4月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
39、杨震,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6月生,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59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
40、吴光炯,男,汉族,1944年10月生,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7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省名中医。
41、吴熙,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0生,福州吴熙妇科中医院主任医师。1957年 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42、邱健行,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2月生,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1965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
43、何成瑶,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4月生,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74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省名中医。
44、余瀛鳌,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3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5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首都国医名师。
45. 汪受传,男,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5月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7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46、沈自尹,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1955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上海市名中医。
47、张士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6月生,甘肃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70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
48、张小萍,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9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 7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
49、张之文,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2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63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
50、张永杰,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2月生,海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77年 11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⑹ 老医生去世的悼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父老乡亲: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悼念仪式,悼念我们德高望重的老中医某同志。某同志生于 1918年农历11月19日,某人。早年就读于私塾,1950年担任某,1951年参加某,1957年调洛某医院工作,1962年以后从事中医外科工作,1978年退休。某同志因病于2002年
-
10月2日13时逝世,享年85岁。
某同志生于农民家庭,历经风雨磨难,早年亲历和目瞩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所带来的痛苦。到医疗岗位后,他刻苦学习中医理论,立志投身医疗事业,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之苦。为此,他原创网站wenmi114.com发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掌握了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为无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阴勋功同志十分注重医学研究,从医后他认真研究和挖掘祖国中医医学,潜心钻研各种医学理论,注重总结经验,特别对疑难杂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孜孜以求,刻苦研究医疗理论,对技术精益求精。为我县中医外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我县一代名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某同志为人谦虚、厚道,医德高尚,他时刻牵记“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不图名利,把解除患者的痛苦看作是自己最高的追求,行医几十年来,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是患者的需要,他都随叫随到,有求必应,凭着他优良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医治了无数的患者,他待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始终把病人当亲人,以高尚的医德和精良的医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退休以后,某同志仍不断进行医学探索。把救治病人看做是自已最幸福的事情,每当患者登门求助,他都给予热情接待,以他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给无数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幸福。退休后他仍然关心和支持医院工作,继续为我院的中医外科传授经验培养人才。
作为名医,他不居功,不骄傲,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他热爱党,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对自己的医疗事业尽心尽职。退休后,他心系医院,关心和支持医院的发展,与医院领导班子始终保持一致,支持医院的改革和发展。
某同志的逝世,不仅是我院的一大损失,也是我县中医事业的重大损失。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思想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公而忘私的精神,学习他对事业执着追求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他视病人如亲人、献身事业的精神。我们要继承他的遗愿,坚持改革发展,努力拼搏,积极完成好我们的各项工作,为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某同志永垂不朽!
以上转载做参考撒 给个最佳答案撒
⑺ 云南中医院著名中医大师有哪些
亲爱的朋友,中医这个东西讲究家传,有很多保密配方,经典药方都在民间中医回手里。答对于学院派的中医一般都只能掌握理论以及普通病理知识。你可以打听一下民间中医大师,至于那些什么 社会头衔,你多半也知道一二怎么来的。就昆明而言,有活CT之称的赖盛宁,云南安宁名医邹朝良等等,这些人手中都有许多的家传秘方,而且在中国名人大辞典里也有证可查
⑻ 重庆首位国医大师郑新去世,他为中医发展做了哪些贡献有什么成就
在2月7日,重庆中医院发布讣告,重庆的第一位国医大师(国家级中医大师,代表了中医界的最高荣誉)中国共产党党员郑新在2月6日21时46分去世,96岁高龄。其中重庆市中医院发布的讣告对这位国医大师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的毕生都奉献给了中医药事业,专心研习岐黄之术,潜心研究中医药典籍,曾拜了重庆名医大家唐阳春、吴佩衡等为师,他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携手中医大家黄星垣共创了中医急诊研究的先河。
回顾郑老的一生都在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他的孜孜不倦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后辈人学习。
⑼ 中国现代十大名医
没有“中国现代十大名医”的说法,知名的有钟南山、林巧稚、邓铁涛、吴咸中、任应秋等。
1、钟南山
钟南山,男,汉族,福建厦门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届全国运动会上,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栏冠军,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
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4、吴咸中
吴咸中,男,满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症,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5、任应秋
任应秋,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
当时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聪敏好学,故悉心指点,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