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脸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很难记住新认识的朋友的外貌,除非ta非常有特征,否则只能靠服装、发型来辨认。我们课题组有个女生的男盆友常出现在我眼前,我花了一个学期才记住,如果他换个发型,绝逼又认不出了。有时候别人和我打招呼,我会一脸莫名其妙“他是谁?”。坐电梯也是我害怕的一件事情,作为同一个办公楼里的小伙伴,许多都是非常面熟的,但是我永远记不住他们是谁,在几楼,所以我一般会比别人晚进电梯,以免不帮别人按楼层而尴尬,或者花很久的时间按关门键,等到别人自己来按楼层。
2.经常会把长得完全不相同的两个人认为是同一个人。一般我走在路上不会轻易跟别人打招呼,如果我觉得他面熟,可能是我的朋友或者可能只是和我的朋友长得很像,我就会对他微笑,直到对方主动向我招手我才会大胆回应。
3.时间久了,会把之前朋友的外貌忘记。搞学生工作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其他年级或专业的同学,也能辨别出他们,但是一段时间不联系后脑海中会把这个人的外貌完全忘记,就像从来没见过一样,也导致很多人觉得我“贵人多忘事”。
4.对明星、娱乐八卦很不敏感。因为我记不住这些明星,更别说记住他们的名字。所以我很少跟人讨论娱乐八卦,我至今都分不清SHE里面的三个人。有时候去看电影,朋友会说"这个人就是演过某个电视剧的XXX啊",我只能尴尬地敷衍。
5.看电影和电视剧就是受罪。有时候电影结束了我都不知道谁是谁,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看《云图》简直就是要我命。如果没人陪我,我很少会独自去看国外的片子,因为分不清主角。以前想看《gossip girl》,第一集就被出现的各种人物整晕了,彻底放弃。
我特别羡慕我周围那些面部识别能力很强的朋友,每次和她们走在一起她们都会说“那个人就是某某某,快去打招呼”“那个人是某窗口的打菜大妈”“这个老师以前教过我们药理学”,种种,我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她们就会变得有些困难。
『贰』 脸盲症是怎么回事
1。 注视一个人的眼睛。脸尤其是眼睛不仅是一个人心灵的窗口,还是面部记忆的窗口。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眼睛是一个人最不可能随时间变迁而改变的特征。除了会因岁月而留下一些皱纹外,人的眼睛实际上是不会变化的。
只要留意这一不变的特征,你很少会被头发长短与颜色、着装甚至是体型及身高的等的变化而蒙骗。 2。 信息深加工。例如,在学习单词表时你不应当只关心单词本身,甚至还要考虑单词的发音。
你记得最牢的是那些意义与你的期望相符的词义。尽管可能很古怪,但用这些单词造句或形成你对他们的独特联想却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事实上,方法越古怪越好。涉及到面部记忆时,记忆专家们极力推崇这一方法,在一个人的名字及其面部间形成联想。
首先是联想一个人的名字给以你的提示(如从“Tina”联想到“tea”),然后再将该提示对号入座地契合到这个人的外貌。 3。 尽可能提前知道人名。如脑扫描研究所示,人们对事先看到过的名称会掌握得更好。
这在面试中(假如你提前准备过)或宴会上(假如宴会提供了客人联系清单)都是可能做到的。 不幸的是,对于初次见面的人,采用这样的方法显然没用。不过,有许多场合你可以提前准备,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因此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例如,老师在上第一堂课前应当看下学生名单,这样你至少知道了大概情况。如果班级不大,在点名时你就可以依次在每个学生的名字栏加以备注,这样你就会对每个名称产生一个独特的印象。 4。
认真聆听新引见的人的名字。与陌生人见面时我们往往会受到干扰,可能很快就忘了他们的名字。若是在大型宴会或其他社交场合,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难听清,但要再去问别人的话又很尴尬。只要你抽出片刻时间来处理名字及其对应的面孔,这会大大增加它们的独特性,你将更好地记住它们。
另外,你没有必要因为两次(甚至是三次)问别人的名字而感到尴尬,这样做甚至还有可能提高你的社会地位,因为这让你看起来至少是一个用心做事的人。有些场合会提供客人的姓名标签(胸牌或桌牌等),这样通过“视听结合”你会很好地记住他们的名字。
5。 在家练习玩外貌—人名游戏。 要提高你当然外貌记忆技能,拿名人的名字来练习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在家看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时,查下相关的数据库可以增强你对有关人物名称—面部的关联作用,而且这不会伤到他们的情感。
『叁』 我是不是得了脸盲症
这个去医院咨询一下吧,看看有没有能调节的药
『肆』 脸盲症,怎么破老记不住人,要见过好多次才记住,😔
建议去大医院眼科检查一下,现在医术有所进步,看能否有方法治疗没?
这种现象专叫属“异族效应”。人们对相同种族面孔的辨认以及记忆要好过不同种族,这也并不是天生如此。科学家戴维·凯利曾做过测试,让中国婴儿在3个月、6个月以及9个月的时候识别美国白人、中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并判断其识别能力强弱。结果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很好地区分不同面孔;6个月大的婴儿能区分中国人和美国白人,对于非洲人则无法很好区分;而到了9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只能识别中国人的面孔。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觉越发窄化,其实这也符合进化的规律:我们本来就没必要记住那么多异族人的面孔,平日里你接触最多的还是本族人,强化对同种族的记忆也算是利于种族生存发展。
『伍』 脸盲症 是什么
(脸盲实验中所用的称为Greeble的立体物体)
美国里士满大学的心理学家辛迪.布卡(CindyBukach)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一名脑部受损的病人没法记住脸的模样,是一种无法感知物体特征的一般征兆。患有脸盲症的病人不单单只是没法识别人脸,即使在强化训练后,他也识别不出电脑生成的三维立体物体,这一点布卡在他12月8号发布在《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ia)杂志上的报告里也提到了。
布卡和她的同事们对患有脸盲症的病人LR进行了研究,LR在一场车祸后,右太阳穴下方的脑部受损,在这之后他连自己的女儿都没法认出来,但是却记得一些其他人显著的面部特征,比如某人的络腮胡子。
布卡说,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干扰到人识别脸部,但是根据我们现有证据表明,LR这种类型的脸盲症,影响到了他识别由多部分构成的复杂物体,脸部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例子。眼睛,鼻子和嘴巴,它们的相对位置以及形状,这些都有助于把脸部作为一个单一整体来辨别。
在2006年的报告里,布卡的团队设计出了这样的实验,用两组眼睛、鼻子和嘴巴分别排列组合出8个不同脸部,让LR进行辨别。在短暂的观察后,LR在四分之一的时间里能成功的从这8种脸部中挑出正确的那个,如果他是根据某个单一面部特征来识别的话,那么大概就应该是这个概率。在后续实验里,布卡发现LR正是通过记住嘴部的特征来辨别脸部的。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如法炮制出了8种称为Greeble的多维立体物体,同样是由三组部件,每组含两种不同的分部件分别排列组合而成,再让LR进行辨别。结果表明,LR只能在31%的时间里正确辨别,在几次强化训练后,情况仍然不能有所改善。而让四个健康的人进行同样的辨别实验,一开始会有点困难,但经过强化训练后能辨别出大多数立体物体。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心理学家布拉德利.杜查(BradleyDuchaine)之前曾报告过一个名字叫爱德华(Edward)的脸盲症病人,他一生都无法认清人的脸,但是通过学习却可以做到辨别Greeble这种立体物体。杜查认为,如果辨别脸部要依赖于学习辨别多个部件构成的物体,正常的实验者应该一开始,就和脸盲症患者一样,只能识别出很少的Greeble物体,但是经过训练过会比脸盲症患者表现好很多。杜查承认,LR的表现让人感到费解,这个研究的结果并不利于我们理解辨别脸部的机制。
关于这个问题布卡是这么回应的,不管是训练前还是训练后,LR识别物体的准确率都如此低的原因是,他每次都只着重看其中一个部件,当然不能很好的辨别整体。
『陆』 记不住人脸,不知道算不算脸盲症。
你这个复问题似乎对生活影响制不大,因为当你看到这个人的时候就能想起这个人是谁,而且你这种情况已经不是心理问题了,应该是大脑的一些功能受到了影响,不知道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所以如果你想治好或者改善这种情况,建议到相关的医院去看看。
『柒』 怎么克服脸盲
多遇见一些人,多看一些事
『捌』 脸盲到底是什么有很多人说我脸盲,很奇怪吗
除了第一张的角度感觉不出来是不是同一个人,不过本人感觉三张应该是一个人
『玖』 有脸盲症,见过一二次的人,经常认不出来,怎么破是记忆力不好吗
不是
这个可能是因为不擅长
记忆人的面容
一般不影响其他方面的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