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牛為例,說明其腹部從皮膚開始的腹壁結構從外向內有哪幾層說明其肌肉層中,各肌纖維走向
腹側壁有三層,分別是 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腹外斜肌在最外層,肌纖維由前上方走向後下方。腹內斜肌是第二層,肌纖維由後上方斜向前下方。腹橫肌在最內層,肌纖維豎直向下。(一個學解剖快要瘋掉的學生的答案,。)
⑵ 腹壁靜脈曲張見於哪些疾病
靜脈曲張並發症
一、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曲張的腿部皮膚,特別是在曲張靜脈的部位出現皮膚紅腫、疼痛、發熱、發硬,這就是靜脈炎。這種炎症是因為曲張的靜脈血管內出現血栓,單純用消炎治療效果不佳。有些患者用中葯外敷,可能會引起皮膚潰爛而加重病情。這種炎症如不及時治療,會使血栓范圍擴大,如果血栓擴大至深靜脈,極易出現血栓脫落引起的肺栓塞,從而導致猝死。
二、淤積性皮炎。這是靜脈曲張特有的一種皮膚病,以腿部皮膚瘙癢、皮疹、脫皮屑常見。治療皮炎的葯膏對此不但無效還會加重病情,而且由於奇癢,極易導致因抓撓引起的皮膚潰爛。
三、皮膚色素沉著。這是長期靜脈曲張的必然結果,好發於足踝部,是腿部靜脈內血液淤積壓力增高的標志。這種皮膚變化導致皮膚修復功能下降,損傷後癒合困難且容易出現靜脈炎,也是皮膚潰爛的先兆。
四、老爛腿。這是長期靜脈曲張導致的嚴重後果,出現不癒合的皮膚潰瘍,且常合並嚴重感染和潰瘍部位的靜脈炎。
⑶ 腹壁髂區由皮膚到腹腔分哪些層次並指出肌纖維的方向(家畜解剖學)
腹壁髂區由皮膚到腹腔層次由淺入深分為8層。即皮膚、淺筋膜、三層扁肌或直肌及肌鞘、腹橫筋膜、腹膜外筋膜和腹膜。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⑷ 脂膜炎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
吉林省公安廳消防局醫院為您專業解答:皮下脂肪粒:脂肪粒是一種長在皮膚上的白色小疙瘩,約針頭般大小,看起來像是一小個白芝麻,一般在臉上,特別是女性的眼周。脂肪粒的起因是皮膚上有微小傷口,而在皮膚自行修復的過程中,生成了一個白色小囊腫。也有可能是由於皮脂被角質所覆蓋,不能正常排至表皮,從而堆積與皮膚內形成的白色顆粒。
脂質沉積症:是一組遺傳性疾病,系由於脂代謝酶的先天性缺陷而導致脂酸、膽固醇或類脂復合物在肝臟和脾臟等臟器內沉積。包括戈謝病、尼曼–皮克病、酸性酯酶缺乏症、膽固醇酯沉積病、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無脂蛋白血症等。
彌漫性脂肪變性:生脂肪變性時,心肌細胞內脂滴含量顯著增多。心肌脂肪變性最顯著的發生部位是乳頭肌和心內膜下心肌。重者呈黃色條紋,輕者呈暗紅色,兩者相間排列,狀似虎皮,在心下和心室乳頭肌及肉柱的靜脈血管周圍,可見灰黃色的條紋或斑點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間,外觀上呈黃紅相間的虎皮狀斑紋,故稱為「虎斑心」。光鏡下脂肪變性的心肌細胞漿中出現細小、串珠樣脂肪空泡,排列於縱行的肌原纖維間。
脂膜炎診斷要點
1 .臨床特徵:
( 1 )好發於青壯年女性;
( 2 )以反復發作與成批出現的皮下結節為特徵,結節消退後局部皮膚出現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著;
( 3 ) 常伴發熱、關節痛與肌痛等全身症狀;
( 4 ) 當病變侵犯內臟脂肪組織,視受累部位不同,出現不同症狀。內臟廣泛受累者,可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大出血或並發感染。
2 .病理診斷:皮膚結節活檢,其組織病理學改變是診斷的主要依據,它可分為三期:
( 1 )第一期(急性炎症期):在小葉內脂肪組織變性壞死,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部分伴有血管炎改變。
( 2 )第二期(吞噬期):在變性壞死的脂肪組織中有大量巨噬細胞浸潤,吞噬變性的脂肪細胞,形成具有特徵性的 " 泡沫細胞 " 。
( 3 )第三期(纖維化期):泡沫細胞大量減少或消失,被纖維母細胞取代;炎症反應被纖維組織取代,最後形成纖維化。
根據以上臨床及組織病理學特點可以作出診斷,但需與以下幾種疾病鑒別:
( 1 )結節性紅斑:亦可發生對稱性分布的皮下結節,但結節多局限於小腿伸側,不破潰, 3~4 周後自行消退,愈後無萎縮性疤痕。全身症狀輕微,無內臟損害。繼發於其它系統性疾病(如白塞病等)者,則伴有相關疾病的症狀。病理表現為間隔性脂膜炎伴有血管炎。
( 2 )硬紅斑:主要發生在小腿屈側中下部,疼痛較輕,但可破潰形成難以癒合的潰瘍。組織病理學表現為結核結節或結核性肉芽腫,並有明顯血管炎改變。
( 3 )組織細胞吞噬性脂膜炎:亦可出現皮下結節、反復發熱、肝腎功能損害、全血細胞減少及出血傾向等,但一般病情危重,進行性加劇,最終死於出血。組織病理學變化可出現吞噬各種血細胞及其碎片的所謂「豆袋狀」組織細胞,這可與本病鑒別。
( 4 ) 結節性多動脈炎:常見的皮膚損害亦是皮下結節,其中心可壞死形成潰瘍,但結節沿動脈走向分布,內臟損害以腎臟與心臟最多見,外周神經受累十分常見。核周型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 P-ANCA )與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具有診斷價值,病理證實有中小動脈壞死性血管炎,動脈壁有粒細胞與單核細胞浸潤。
( 5 ) 皮下脂膜樣 T 細胞淋巴瘤:表現高熱、肝脾腫大、全血細胞減少及出血傾向,與系統型結節性脂膜炎極其相似。但脂肪組織中有腫瘤細胞浸潤,均為中小多形 T 細胞,中扭核及腦回狀細胞核具有重要診斷價值,常有反應性吞噬性組織細胞出現。免疫組化 CD45RO 和 CD4 陽性,而 CD20 陰性。
( 6 ) 惡性組織細胞病:與系統型結節性脂膜炎相似,表現高熱、肝脾腫大、全血細胞減少、紅斑、皮下結節等,但組織細胞異形性明顯,並可出現多核巨異常組織細胞,病情更為凶險,預後極差。
( 7 ) 皮下脂質肉芽腫病:皮膚損害 結節或斑塊, 0.5~3cm ,大者可達 10~15cm ,質較硬,表麵皮膚呈淡紅色或正常皮色,輕壓痛,分布於面部、軀乾和四肢,以大腿內側常見,可持續 0.5~1 年後逐漸隱退,且不留萎縮和凹陷。無發熱等全身症狀。早期的病理改變為脂肪小葉的包性炎症,有脂肪細胞變性壞死,中性粒細胞、組織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晚期發生纖維化,組織內出現大小不一的囊腔。本病好發於兒童,結節散在,消退後無萎縮和凹陷,無全身症狀,有自愈傾向。
( 8 ) 類固醇激素後脂膜炎:風濕熱、腎炎或白血病的兒童短期內大量應用了糖皮質激素,在糖皮質激素減量或停用後的 1~13 天內出現皮下結節,結節 0.5~4cm 大小不等,表麵皮膚正常或充血,好發於因應用糖皮質激素而引起的皮下脂肪積聚最多部位,如頰部、下頜、上臂和臀部等處,數周或數月後可自行消退,無全身症狀,如激素加量或停用後再度應用也可促使結節消退。多數病例無全身症狀。組織病現可見病變在脂肪小葉,有泡沫細胞、組織細胞和異物巨細胞浸潤及變性的脂肪細胞出現並見針形裂隙。
本病無特殊治療,皮損可自行消退而無瘢痕。
( 9 ) 冷性脂膜炎:本病是一種由寒冷直接損傷脂肪組織引起的一種物理性脂膜炎,表現為皮下結節性損害,多發生於嬰幼兒,成人則多見於凍瘡患者或緊身衣褲所致的血循環不良者。
本病好發於冬季,受冷數小時或 3 天後於暴露部位如面部和四肢等處出現皮下結節,直徑 2~3cm ,也可增大或融合成斑塊,質硬、有觸痛、呈紫紺色,可逐漸自行消退而不留痕跡。主要病理變化為急性脂肪壞死。
( 10 ) 其他:還需同胰腺性脂膜炎(胰腺炎和胰腺癌)、麻風、外傷或異物所致的皮下脂肪壞死等相鑒別。此外尚須排除 a1 抗胰蛋白酶缺乏脂膜炎,類固醇類激素後脂膜炎等。
脂膜炎臨床表現
脂膜炎症狀與體征:臨床上呈急性或亞急性經過,以反復全身不適、關節痛、發熱、皮下結節為特徵。結節性脂膜炎根據受累部位,可分為皮膚型和系統型。
( 1 ):結節性脂膜炎皮膚型:病變只侵犯皮下脂肪組織,而不累及內臟,臨床上以皮下結節為特徵,皮下結節大小不等,直徑一般 1 ~ 4 cm ,亦可大至 10 cm 以上。在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群出現,呈對稱分布,好發於股部與小腿,亦可累及上臂,偶見於軀乾和面部。脂膜炎皮膚表面呈暗紅色,帶有水腫,亦可呈正常皮膚色,皮下結節略高出皮面,質地較堅實,可有自發痛或觸痛。結節性脂膜炎位於皮下深部時,能輕度移動,位置較淺時與皮膚粘連,活動性很小。結節性脂膜炎反復發作,間歇期長短不一。結節消退後,局部皮膚出現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著,這是由於脂肪萎縮,纖維化而殘留的萎縮性疤痕。有的結節可自行破潰,流出黃色油樣液體,此稱為 " 液化性脂膜炎 "( Liquefying panniculitis) 。它多發生於股部和下腹部,小腿伸側少見。愈後形成不規則的疤痕。
脂膜炎約半數以上的皮膚型患者伴有發熱,可為低熱、中度熱、或高熱,熱型多為間歇熱或不規則熱,少數為弛張熱。通常在皮下結節出現數日後開始發熱,持續時間不定,多在 1 ~ 2 周後逐漸下降,可伴乏力、肌肉酸痛、食慾減退,部分病例有關節疼痛,以膝、踝關節多見,呈對稱性、持續性或反復性,關節局部可紅腫,但不出現關節畸形。多數患者可在 3 ~ 5 年內逐漸緩解,預後良好。
( 2 ):系統型脂膜炎:除具有上述皮膚型表現外,還有內臟受累。內臟損害可與皮膚損害同時出現,也可出現在皮損後,少數病例廣泛內胖受損先於皮損出現。各種臟器均可受累,包括肝、小腸、腸系膜、大網膜、腹膜後脂肪組織、骨髓、肺、胸膜、心肌、心包、脾、腎和腎上腺等。系統型脂膜炎的發熱一般較為特殊,常與皮疹出現相平行,多為馳張熱,皮疹出現後熱度逐漸上升,可高達 40℃ ,持續 1~2 周後逐漸下降。消化系統受累較為常見,出現肝損害時可表現脅痛、肝腫大、脂肪肝、黃疸與肝功能異常。侵犯腸系膜、大網膜、腹膜後脂肪組織,可出現腹痛、腹脹、腹部包塊、腸梗阻與消化道出血等。骨髓受累,可出現全血細胞減少。呼吸系統受累,可出現胸膜炎、胸腔積液、肺門陰影和肺內一過性腫塊。累及腎臟可出現一過性腎功能不全。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可導致精神異常或神志障礙。脂膜炎預後差,內臟廣泛受累者可死於多臟器功能衰竭,或上消化道等部位的大出血或感染結節性脂膜炎。
⑸ 常見的病理反射檢查有哪些
1.深反射
正常情況下錐體束對深反射起抑制
作用
,深反射增強是一種釋放症狀,見於反射弧未中斷而錐體束受損傷時,故為上運動
1.深反射
正常情況下錐體束對深反射起抑製作用,深反射增強是一種釋放症狀,見於反射弧未中斷而錐體束受損傷時,故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重要體征。重要的深反射有:
①肱二頭肌反射:患者前臂屈曲,叩擊其二頭肌腱,引起肘關節屈曲(頸5~6)。
②肱三頭肌反射:患者半屈肘關節,叩擊鷹嘴上肱三頭肌腱,引起前臂伸展(頸6~7)。
③橈反射:患者前臂處於半屈半旋前位,叩擊其橈骨下端,引起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前(頸5~6)。
④膝反射:患者膝關節屈曲,叩擊其股四頭肌腱,引起膝關節伸直(腰2~4)。
⑤跟腱反射:患者屈膝,足部背曲,叩擊其跟腱,引起足跖屈(骶1~2)。
⑥陣攣:腱反射極度亢進的表現。髕陣攣為下肢伸直時,突然向下推動髕骨上緣,髕骨發生連續交替性下顫動。踝陣攣為突然使足背屈並維持,足部呈現交替性屈伸動作。
⑦霍夫曼征:檢查者用右手示指和中指夾住患者中指,用拇指快速向下撥動其中指甲,出現拇指內收和其他各指屈曲。也是腱反射亢進的表現。
下運動神經元損害時,相應部位的深反射減弱或消失,更有定位意義。
2.淺反射
刺激皮膚、粘膜、角膜引起肌肉快速收縮反應。
①角膜反射:用細束的棉絮輕觸一側角膜外緣,正常表現為雙側的瞬目動作。受試側的瞬目動作稱直接角膜反射,受試對側為間接角膜反射。角膜反射通路為:角膜→三叉神經眼支→三叉神經感覺主核→雙側面神經核→面神經→眼輪匝肌。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角膜反射可以判斷是三叉神經病變,還是面神經病變,如受試側三叉神經麻痹,則雙側角膜反射消失,健側受試仍可引起雙側角膜反射。
②咽反射:輕觸咽後壁引起惡心嘔吐反應。
③提睾反射:劃大腿上內側皮膚,引起睾丸上提(腰1~2)。
④腹壁反射:劃上、中、下腹部皮膚,引起相應的腹壁收縮,上腹壁(胸7~8),中腹壁(胸9~10),下腹壁(胸11~12)。
⑤跖反射:自後向前劃足底外側引起足趾屈(骶1~2)。
⑥肛門反射:輕劃肛門周圍皮膚,引起肛門外括約收縮(骶4~5)。
脊髓反射弧的中斷或錐體束病變(即下或上運動神經元癱)均可引起淺反射減弱或消失。昏迷、麻醉、一歲內的嬰兒也可喪失。
3.病理反射
是正常情況下不出現,錐體束損害時才發生的異常反射,其中巴賓斯基征是最重要的病理反射,檢查法同跖反射,出現拇趾背屈,余各趾扇形散開即為陽性。昏迷、深睡、一歲內的嬰兒、使用大劑量鎮靜劑後也可出現。其他常見的病理征有Chaddock征(劃足外踝處)、Oppenheim征(沿脛骨自上而下用力下滑)、Gordon征(用手捏壓腓腸肌)、Schaeffer征(擠壓跟腱)、Pussep征(劃足背外側緣)等,陽性反應均與Babinski征相同,故這些病理征又稱為Babinski征的等位征。
4.腦膜刺激征
(1)頸強:屈頸時有抵抗。
(2)克氏征:病人髖關節屈曲呈直角,然後伸展膝關節,在135°角以下,伸膝受限,股膝後部有疼痛即為(+)。
(3)布氏征:病人仰卧,兩腿伸直,突屈其頸,出現兩下肢屆曲、縮腿即為陽性。凡蛛網膜下腔感染(腦膜炎、腦炎等);出血等均可出現陽性,但深昏迷時可陰性。
⑹ 靜脈炎的三種類型及症狀分別有哪些
靜脈炎主要分為三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靜脈炎的種類及症狀。
1.四肢血栓性淺靜脈炎
四肢血栓性淺靜脈炎表現為患肢局部紅腫,疼痛,可觸及痛性索狀硬條或串珠樣結節。累及深靜脈,出現患肢凹陷性腫脹,行走時腫痛加重,靜卧後減輕,皮膚呈暗紅色,有廣泛的靜脈曲張以及毛細血管擴張。後期出現局部營養障礙性改變,伴有瘀積性皮炎、色素沉著或淺表性潰瘍。
2.遊走性血栓淺靜脈炎
淺靜脈炎症發生部位不定,具有間歇性、遊走性和全身各處交替發作的特點,是人體淺靜脈炎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多合並女性生殖器官及胰腺腫瘤。
3.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
胸壁、乳房、兩肋緣及上腹壁淺靜脈血栓形成,並同時有炎性病理改變,亦稱Mondor病。
以上為您介紹的就是靜脈炎的三種類型及症狀,不知道您都了解清楚了嗎?由於疾病的危害很大,在生活中患者一定要預防疾病,可以佩戴彈力祙來改善疾病,同時要避免受傷以及病菌的感染。醫護人員在護理的時候,更要注意清潔衛生,使用的器材一定要消毒。
⑺ 引起腹壁損傷的原因有哪些
腹壁損傷多見於踢傷、拳擊傷、撞傷、槍傷或刺傷,可分為閉合性損傷和開放性損傷。閉合性損傷多在原有腹壁病變的基礎上如遇咳嗽、嘔吐、舉重、推拉等動作,由於肌肉的突然收縮,可引起腹部肌肉的撕傷和斷裂,小血管隨之斷裂可形成腹壁的血腫。病人表現為劇烈的疼痛,以後變為一種持續的鈍痛,腹部可見腫塊。在腹壁損傷中,較為常見的是皮膚的擦傷、挫傷。有時嚴重的挫傷因影響皮膚血液循環,可引起腹壁大面積的皮膚或皮下組織的壞死。
腹壁開放性損傷不僅腹壁有傷口,往往伴有腹腔臟器傷如胃腸、肝脾損傷,一般症狀比較嚴重,不僅腹壁傷口出血,還可能從傷口流出胃、腸內容物,這提示有胃腸損傷。如大量血液從傷口流出,多表示肝脾等臟器破裂,必須爭分奪秒進行急救。
救治措施:
腹壁傷的急救,最重要的是止血,對腹壁傷血腫早期應冷敷或用綳帶包紮,防止血腫擴大和腫脹。後期可熱敷,促進血液吸收。如血腫仍不見小,可進行腹壁血腫穿刺抽血,然後加壓包紮。對於開放性損傷,傷口覆蓋無菌敷料加壓包紮後送醫院縫合。如懷疑有腹內臟器損傷,特別是肝脾和胃腸損傷,應盡快送醫院診治。
⑻ 腹壁損傷分為哪幾種
腹壁損傷多見於踢傷、拳擊傷、撞傷、槍傷或刺傷,可分為閉合性損傷和開放性損傷。閉合性損傷多在原有腹壁病變的基礎上如遇咳嗽、嘔吐、舉重、推拉等動作,由於肌肉的突然收縮,可引起腹部肌肉的撕傷和斷裂,小血管隨之斷裂可形成腹壁的血腫。病人表現為劇烈的疼痛,以後變為一種持續的鈍痛,腹部可見腫塊。在腹壁損傷中,較為常見的是皮膚的擦傷、挫傷。有時嚴重的挫傷因影響皮膚血液循環,可引起腹壁大面積的皮膚或皮下組織的壞死。
腹壁開放性損傷不僅腹壁有傷口,往往伴有腹腔臟器傷如胃腸、肝脾損傷,一般症狀比較嚴重,不僅腹壁傷口出血,還可能從傷口流出胃、腸內容物,這提示有胃腸損傷。如大量血液從傷口流出,多表示肝脾等臟器破裂,必須爭分奪秒進行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