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輩子不讓面部皮膚接觸到陽光可好面部接觸紫外線有好處嗎
過度接觸紫外線,會燒傷皮膚,或引起老年性白內障,甚至引起皮膚癌等。但適量的紫外線對人體卻有許多好處: 殺菌消毒人體的表皮中分布著一種基底細胞,這種細胞含有「黑色素原」 是一種酪氨酸物質 ,在紫外線的作用下,「黑色素原」變為黑色,沉著於被曬的皮膚表面,使皮膚呈均勻的黑褐色。這就是日光曬黑皮膚的重要原因。這種沉著的色素可吸收較多的光能,迅速轉變為熱能,並刺激汗腺分泌而散熱。曬太陽能殺死皮膚上的細菌,預防癤瘡、毛囊炎等皮膚病。室內常進陽光,勤曬被褥,可減少疾病的傳播。 促進鈣磷代謝人體皮膚中含有固醇類物質,這種物質經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可變為維生素D。維生素D進人血液後改善鈣、磷的代謝,有抗佝僂病、骨軟化和老年骨質疏鬆的作用。 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陽光中紫外線的照射,能刺激機體的造血機能,使紅血球的數量增多,血色素增加,改善紅細胞質量,改善肌肉的活動狀態,還能降低血壓、血糖、膽固醇、增加機體免疫能力,促進機體細胞吸氧能力和新陳代謝,減輕氣喘病和關節疼痛,舒筋活血,增強體質。 紅外線在家庭生活中已逐漸占據地位,所謂家電中紅外線技術的應用,是指它通過特殊的設計將煤氣燃燒所產生的熱量轉化為無焰燃燒紅外線熱所輻射傳遞,由於燃燒方式與傳統機理上的革命,使紅外線具有普通燃氣灶所無可比擬的顯著優勢:高效節能,環保健康,潔凈衛生,安全可靠。就像微波爐,微波爐又稱微波烤箱,顧名思義,是一種利用微波輻射來加熱食品的烤箱,在爐子的上方側面裝有磁電管,通電後產生微波,微波穿通食物,使食物內分子產生高溫振盪、摩擦生熱。微波爐比一般烤箱烹制更快捷,並帶有溫度調控系統和定時器。還有一種長波紅外線,穿透皮膚的深度一般在0.05—1毫米,最多穿透3—5毫米,而短波紅外線穿透力強,一般在1厘米。短波紅外線如不加防護對人體的眼睛有傷害,可使晶體混濁,蛋白質變化。由於遠紅外線具有較好的熱效應,會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效應。如:1、改善人體微循環;2、提高免疫力,提高機體血液中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3、具有消炎、消腫的作用;4、有活血鎮痛的作用;5、激活生物大分了的活性,活化組織細胞。就像現在市場上的中脈遠弘保健內衣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B. 暖先森的遠紅外線的功效如何
遠紅外線功效很好,可以幫助住戶理療養生,附加功能惹人喜歡。買一樣供暖設備,還附贈健康養生的功效,花一樣錢,享受兩樣服務,值了。
C. 遠紅外線對人眼睛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病因
1.短波紅外線引起的白內障
紅外線易透入透明介質而達眼內,屈光間質無血管,散熱性能差,加上鄰近的葡萄膜能吸收大量放射線,故易受到損害而形成白內障。若紅外線集中於黃斑部可致黃斑部損傷。
2.日光性視網膜脈絡膜燒傷
主要由短紅外線及可見光經屈光間質曲折聚集點,所產生的熱能致視網膜脈絡膜灼傷,多見於裸眼觀察日食引起。青年人及正視眼多見。
臨床表現
1.短波紅外線引起的白內障
紅外線白內障的典型改變常從後極部開始,初為晶體後皮質有一小墨漬樣車輪狀或盤狀渾濁,也可呈蛛網狀渾濁,中心有亮光結晶,具有渾濁較薄、邊界清晰的特點。前囊的淺層可以剝落、游離捲曲,在前房中自由飄動。
2.日光性視網膜脈絡膜燒傷
主要症狀最初為耀光感,繼之畏光、光幻覺及色覺異常。24小時後,飄動的黑影成為緻密暗點,可為暫時或永久性中心暗點。視力下降至0.5~0.1以下,且有視物變形。眼底檢查:病變僅限於黃斑區,輕者黃斑部顏色變暗;重者則水腫隆起,呈灰色,有小出血點;典型者黃斑中心凹有黃白小點,圍繞色素斑點嚴重者可形成穿孔、視網膜剝離等。
檢查
1.檢查有無輻射線接觸史及輻射性致傷史。
2.視野、眼底熒光造影等檢查。
治療
1.短波紅外線引起的白內障
對早期紅外線白內障患者,應脫離紅外線輻射環境,如果晶體已完全渾濁、視網膜功能正常時,可行白內障摘除術。
2.日光性視網膜脈絡膜燒傷
受傷後可服用皮質激素、維生素B、血管擴張劑。還可用散瞳劑滴眼及球後注射激素等。
預防
選戴合適的防護眼睛。鏡片內含有氧化亞鐵及GRB無色鏡,對紅外光譜的吸收率均在90%以上。不可直視太陽。
D. 防護遠紅外線用什麼材料
http://ke..com/view/264788.htm
紅外線是在所有太陽光中最能夠深入皮膚和皮下組織的一種射線。由於遠紅外線與人體版內細權胞分子的振動頻率接近,「生命光波」滲入體內之後,便會引起人體細胞的原子和分子的共振,透過共鳴吸收,分子之間摩擦生熱形成熱反應,促使皮下深層溫度上升,並使微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有利於清除血管囤積物及體內有害物質,將妨害新陳代謝的障礙清除,重新使組織復活,促進酵素生成,達到活化組織細胞、防止老化、強化免疫系統的目的。所以遠紅外線對於血液循環和微循環障礙引起的多種疾病均具有改善和防治作用。 此外,對人體內的一些有害物質,例如食品中的重金屬和其它有毒物質、乳酸、游離脂肪酸、脂肪和皮下脂肪、鈉離子、尿酸、積存在毛細孔中化妝品殘余物等,就能夠藉助代謝的方式,不必透過腎臟,直接從皮膚和汗水一起排出,可避免增加腎臟的負擔。
參考網路知道。
E. 遠紅外是怎麼產生的備長炭如何防止的
產生遠紅外線主要方法選擇熱交換能力強、能放射特定波長遠紅外線的材料,然後加工製造成各種形式、各種用途的的產品。
備長炭是生物碳,它防止不了遠紅外線,反而是發生遠紅外線的材料!
遠紅外線是對人體有益的電磁波 ,紅外線是在所有太陽光中最能夠深入皮膚和皮下組織的一種射線。遠紅外線能夠迅速被人體吸收,深入人體之後便會引起人體細胞的原子和分子的共振,透過共鳴吸收,形成熱反應,促使皮下深層的溫上升,並使微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將妨害新陳代謝的障礙清除,重新使組織復活,促進酵素生成。所以遠紅外線對於血液循環和微循環障礙引起的多種疾病均具有改善和防治作用。
此外,對人體內的一些有害物質,例如食品中的重金屬和其它有毒物質、乳酸、游離脂肪酸、脂肪和皮下脂肪、鈉離子、尿酸、積存在毛細孔中化妝品殘余物等,就能夠藉助代謝的方式,不必透過腎臟,直接從皮膚和汗水一起排出,可避免增加腎臟的負擔。 一般來說,燃料燃燒、電熱器具熱源等放出的紅外線多屬於近紅外線,由於波長較短,因此產生大量的熱效應,長期照射人體後會產生灼傷皮膚及眼睛水晶體等傷害。波長更短的其它電磁波如紫外線、X射線及γ射線等,會使原子上的電子產生游離,對人體更有傷害作用。遠紅外線則不然,由於波長較長,能量相對較低,所以使用時相對較少燙傷之危害。 遠紅外線也和家用電器所放射出的低頻電磁波不同,家用電器所釋出的低頻電磁波可穿牆透壁及改變人體電流的特性,而被人們高度懷疑其危害性。遠紅外線在人體皮膚的穿透力僅有0.01至0.1厘米,人體本身也會放出波長約9微米的遠紅外線,所以和低頻電磁波不可混為一談。 遠紅外線被用在許多疾病的輔助治療上,例如筋骨肌肉酸痛、肌腱炎、褥瘡、燙傷及傷口不易癒合等疾病,都可以利用遠紅外線促進血液循環的特性,而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
沒必要防止遠紅外線的!
F. 雷雨天氣如何進行防護
防止雷電傷害的辦法
雷電是天空中的某一塊雲層與另一塊雲層發生碰撞時,由於所帶的電荷性質相反而產生瞬間劇烈放電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強烈耀眼的閃光和震耳欲聾的巨響。雷電具有巨大的殺傷力,人一旦被擊中,很容易造成傷亡。
案例
2008年6月的一天,家住江西南昌郊區的周林和同學高寒一起放學回家。正是傍晚時分,天空還很明亮,突然一陣大風刮來,一大片烏雲飄來,雷聲隆隆,天暗了,馬上要下雨了。高寒和周林使勁蹬著自行車往家的方向前進。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了暗暗的天空,將天地照亮了。周林突然毫無徵兆地從車上倒了下來,高寒嚇了一大跳,馬上跳下車,去扶周林,高寒也倒下了。雷電擊中了周林,而高寒為了扶周林,也被擊倒了。
可見,被雷電擊中是非常危險的。那麼,再雷雨天怎樣做才能避免受到傷害呢?
⒈避開一切容易導電的物體,如金屬、炭、潮濕的動物和植物等,也不要穿濕衣服。
⒉不要在樹下避雨,特別是空曠環境中的樹木,因其極可能成為雷電放電的通路;不要在高大建築物(如塔等)旁邊避雨;也不要在倒塌的陰濕的老建築物(如古廟等)旁避雨;不要在鐵軌上行走;要遠離建築物的避雷針與接地引下線。
⒊如果處在野外無處躲避,雷雨交加時要立刻蹲下,雙腳並攏,雙臂抱膝,頭部下俯,盡量縮小身體體積和接地面積。手中如果有金屬物品(如金屬桿的雨傘、鐵器皿、鐵鍬等),要迅速放到較遠的地方。
⒋在室內,不要靠近暖氣管片和自來水管;不要繼續收看、收聽電視機或收音機(特別是裝有室外天線的),要切斷電源,並要把室外天線與電視機脫離而與地線連接。為安全起見,最好暫停使用電燈和其他電器移開較大的容易導電的物體,也盡量不要打電話。
⒌如果雷電越來越猛烈,要關閉門窗,熄滅爐火,並在屋內中央鋪一張粗毯或放張長木凳,然後和家人一起站在上面,這樣做較為安全。
⒍如發現電氣設備被雷電燒壞時,應趕快將電源切斷,並找專業人員檢查修理。在無法判斷它是不是停電時,要看好現場,不要讓人或牲畜接近,應保持8米以上的距離。
⒎雷雨天時,盡量不要待在戶外,尤其不要到河流湖泊邊釣魚、游泳、劃船,要盡可能撤離到安全地帶,但不要奔跑或快速騎行。
G. 紅外線對身體有傷害處
紅外線在軍事、人造衛星以及工業、衛生、科研等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因此紅外線污染問題也隨之產生。紅外線是一種熱輻射,對人體可造成高溫傷害。較強的紅外線可造成皮膚傷害,其情況與燙傷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後是造成燒傷。
紅外線對眼的傷害有幾種不同情況,波長為7500~13000埃的紅外線對眼角膜的透過率較高,可造成眼底視網膜的傷害。尤其是11000埃附近的紅外線,可使眼的前部介質(角膜晶體等)不受損害而直接造成眼底視網膜燒傷。
波長19000埃以上的紅外線,幾乎全部被角膜吸收,會造成角膜燒傷(混濁、白斑)。波長大於 14000埃的紅外線的能量絕大部分被角膜和眼內液所吸收,透不到虹膜。只是13000埃以下的紅外線才能透到虹膜,造成虹膜傷害。人眼如果長期暴露於紅外線可能引起白內障。
紅外線可以人為製造,自然界中也廣泛存在,在焊接過程中也會產生,危害焊工眼部健康;一般的生物都會輻射出紅外線,體現出來的宏觀效應就是熱度。
(7)如何防護遠紅外線對皮膚的桅擴展閱讀:
熱產生的原因,是組成物質的粒子做不規則運動。這個運動同時也輻射出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大部分都是紅外線。
1.太陽光到了晚上的確是幾乎沒有了,但是地球上的物質都會輻射紅外線,有的強烈有的平靜。紅外線照相是通過接收各種物質發出的紅外線,再把他們展現出來,但是其本身不是通過發出紅外線來照相的。
2.紅外線透視和夜視是分別利用了紅外線的不同性質。前面的夜視是因為人的肉眼不能看見紅外線,而特殊設計的照相機和夜視儀卻專門接受紅外線,所以會出現我們覺得一片漆黑,而相機卻能拍到東西,因為實際上到處都是紅外線,對於紅外照相機和夜視儀來講是一片光明。
透視則是利用紅外線的波長比可見光要長,可以穿過一些可見光不能通過的面料(比如混棉和尼龍),所以通過一定的選擇濾波,可以得到這些面料後面的圖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外線
H. 遠紅外線如何促進新陳代謝
遠紅外線是比紅外線波長更長的一種光線(4-1000微米),具有放射性,滲透版性,共振吸收性,其中4-14微米權的遠紅外線最易於人體吸收,並且與水發生共振,將大分子團的水分子之間的連接鍵震斷,轉化為小分子水團,容易被人體吸收,達到真正的補水,因此加速了細胞的代謝,促進了新陳代謝~
I. 如何利用遠紅外線促進產後恢復
最新科技,遠紅外線光波理療,幫助產後恢復!
J. 如何預防紅外線和紫外線的危害
紫外線的保健作用
過度接觸紫外線,會燒傷皮膚,或引起老年性白內障,甚至引起皮膚癌等。但適量的紫外線對人體卻有許多好處:
殺菌消毒人體的表皮中分布著一種基底細胞,這種細胞含有「黑色素原」 是一種酪氨酸物質 ,在紫外線的作用下,「黑色素原」變為黑色,沉著於被曬的皮膚表面,使皮膚呈均勻的黑褐色。這就是日光曬黑皮膚的重要原因。這種沉著的色素可吸收較多的光能,迅速轉變為熱能,並刺激汗腺分泌而散熱。曬太陽能殺死皮膚上的細菌,預防癤瘡、毛囊炎等皮膚病。室內常進陽光,勤曬被褥,可減少疾病的傳播。
促進鈣磷代謝人體皮膚中含有固醇類物質,這種物質經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可變為維生素D。維生素D進人血液後改善鈣、磷的代謝,有抗佝僂病、骨軟化和老年骨質疏鬆的作用。
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陽光中紫外線的照射,能刺激機體的造血機能,使紅血球的數量增多,血色素增加,改善紅細胞質量,改善肌肉的活動狀態,還能降低血壓、血糖、膽固醇、增加機體免疫能力,促進機體細胞吸氧能力和新陳代謝,減輕氣喘病和關節疼痛,舒筋活血,增強體質。
那麼,應在什麼時間接受紫外線?盛夏時11-17時不宜接受陽光曬,因為這段時間紅外線太強,一般能達到每分鍾每立方米1.5卡以上,所產生的溫度是37℃-45℃。春秋季節7-10點,或15-16點,這段時間,陽光中紫外線強,紅外線弱。
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在炎熱的夏季,太陽光所含有的紫外線對人體的照射是難以避免的。過量的日光紫外線照射可對人體的皮膚、眼睛、免疫系統等造成傷害。紫外線能破壞人體皮膚細胞,導致皺紋、色斑,使皮膚未老先衰,嚴重時產生日光性皮炎及曬傷,或皮膚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癌變。眼睛是紫外線的敏感器官,紫外線能對晶狀體造成損傷,是老年性白內障致病因素之一。
在驕陽似火的夏季,上午10時至下午3時,陽光中的紫外線強度最強,室外活動應避開這段時間,以免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即使需要在這段時間戶外活動,也不要忘記撐遮陽傘,戴遮陽帽或遮陽鏡,使用有正規廠家生產的護膚素和防曬霜,並盡量著白色或淺色衣服,以減輕紫外線照射,對人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雖然紫外線過量對人體造成傷害,但人體的健康成長又離不開紫外線。皮膚中7-脫氫膽固醇經光照射轉變成維生素D3,維生素D3對維持人體細胞內外鈣離子濃度,調節鈣磷代謝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日照不足的國家,嬰幼兒的佝僂病和成人的骨質軟化和骨質疏鬆症的發病多,嬰兒的茁壯成長離不開適量的日光浴,人體需要適量的紫外線,因此,適量的光照還是必要的。
紅外線(Infrared rays)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由德國科學家霍胥爾於1800年發現,又稱為紅外熱輻射(Infrared radiation)。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大於可見光線,波長為0.75~1000μm。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即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50μm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1.50~6.0μm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6.0~l000μm 之間。近年來,由於檢測設備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人們對紅外線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學效應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獲得了許多進展。紅外線特別是遠紅外線已被廣泛運用在醫療保健產業中,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紅外線產品也大量出現。本文在此主要對紅外線的生物學效應機理及其臨床應用研究的現況進行介紹。
一、紅外線生物學效應的機理
紅外線是一種電磁波,當它通過放射方式輻射到物體時,被物體吸收的輻射能傳遞給物體內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這些粒子發生不規則運動,引起物體的升溫作用,稱為遠紅外線的一次效應,也稱為增溫效應。產生一次效應的同時,物體也隨之發生其他的化學、物理等改變,這稱之為物體吸收遠紅外線輻射後產生的二次效應,也稱為繼發效應。
紅外線對人體皮膚、皮下組織具有強烈的穿透力。外界紅外線輻射人體產生的一次效應可以使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溫度相應增高,促進血液的循環和新陳代謝,促進人的健康[1] 。紅外線理療對組織產生的熱作用、消炎作用及促進再生作用已為臨床所肯定,通常治療均採用對病變部位直接照射。近紅外微量照射治療對微循環的改善效果顯著,尤以微血流狀態改善明顯。表現為輻照後毛細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紅細胞聚集現象減少,乳頭下靜脈叢淤血現象減輕或消失,從而對改善機體組織、重要臟器的營養、代謝、修復及功能有積極作用[2]。
紅外線對人體產生二次效應的機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學者認為遠紅外線可對細胞產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細胞內外水分子的振動,使細胞活化,發生一系列有益於健康的細胞生物化學及細胞組織化學改變[1]。也有人認為波長8~14微米的遠紅外線可稱為「生命光線」,能夠顯著改善人體微循環。它作用於人體水分子時可對人體內老化了的大分子團產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組合成較小的水分子團,在這個過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團表面的污染物質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著於細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強了細胞的活性和表面張力。由於滲透細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活性加強,因此增強了人體細胞的正常機能,使殺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線還可以使血液中不飽和脂肪酸的二重鍵或三重鍵被切斷,飽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過氧化脂質],減少了血管內脂質的沉積,使血管壁光滑,從而減少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發生,對人體健康起著良好的促進功效[3]。
龐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釋放的生物能量傳遞的機制和特點,認為紅外線對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應和醫學功能主要來自紅外線的非熱生物效應。1~7μm 的紅外線波可以透射過皮膚到細胞上,被蛋白質分子吸收。蛋白質分子能夠而且也只能吸收或發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長 的紅外線,這一范圍波長的紅外線吸收後能導致蛋白質分子中的醯胺鍵的量子振動,從而可使生物能量順利地從一處傳遞到另一處,使生命體處於正常狀態,保持生命體的生長、發育及健康。維持生命系統正常運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參與)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質的結構和構象改變或畸變等等原因,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醯胺鍵的正常振動或生物能量不能正常傳遞. 生物組織在得不到足夠能量時,便不能正常生長,會誘發出各種疾病. 在這種情況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長的紅外線照射,並能被蛋白質吸收,就可以使蛋白質分子恢復正常和正常傳遞生物能量,從而可能使生物組織從病態恢復到正常狀態,使疾病得到治療. 在紅外線醫療儀的臨床試驗中也證明,對生物體或人有一定醫療效果的紅外線也正好是在此波長范圍內, 即0.8~1.6μm 和4.8~7μm[4]。
紅外線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還處於剛起步狀態,在各波段的紅外線中以中波紅外線更易作用於免疫細胞,促進其生物學功能。紅外線的作用除與其波長有關外, 還與其發射的光子數目有關, 即與輻射強度和輻射時間有關, 過量的紅外線輻射還可能對機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其詳細機制有待進一步闡明。曹志然等認為紅外線照射對機體免疫系統具有間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間接作用是指紅外線輻射可調節機體其它系統如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狀態, 從而達到調節免疫系統的目的。直接作用是指紅外線被機體吸收後能增強免疫細胞和免疫器官周圍的生物場, 使其活性及相互調控作用增強,紅外光子可直接作用於免疫細胞的受激點, 這些受激點包括免疫細胞表面的受體(如T 細胞表面的PHA-R, TCR, L-2R 等) 和一些酶類, 從而激活細胞, 使細胞增殖和分化 [5]。毛文等推測其作用機理在於紅外線可能激活組織深部感受器,其生理生化效應一方面通過神經—體液反射途徑,另一方面可能通過目前尚未十分了解的經絡傳導途徑,對生物大分子、細胞及臟器的活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從而有整體良性效應[2]。
二、紅外線對人體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熱輻射又稱紅外輻射,鋼鐵冶金企業高溫作業環境的主要特點是強熱輻射性高溫。特別是在鋼鐵冶煉、紅鋼熱軋和中型燒結機,是典型的紅外熱輻射接觸作業。波長0.8~1.2μm的短波紅外線可透過角膜進入眼球、房水、虹膜、晶狀體和玻璃體液吸收一部分紅外線而導致白內障,稱之為「紅外線白內障」,國內外均首先見於玻璃工、鋼鐵冶煉工人。曹多志等發現鐵冶金各爐前作業熱輻射危害仍十分嚴重,隨作業工齡增加視力有明顯下降趨勢,晶體混濁檢出率達9.46% ,並發現與熱源距離及本崗位工齡有關[6]。有研究也指出紫外線(UVR) 和紅外線( IFR) 對眼及皮膚的損傷是電焊作業職業損害的一個重要方面,電焊作業時的紫外線和紅外線可引起角膜和晶體損傷[7]。
太陽光中的紅外線對皮膚的損害作用不同於紫外線。紫外線主要引起光化學反應和光免疫學反應, 而紅外線照射所產生的反應是由於分子振動和溫度升高所引起的。紅外線引起的熱輻射對皮膚的穿透力超過紫外線。其輻射量的25%~65% 能到達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達皮下組織。紅外線通過其熱輻射效應使使皮膚溫度升高, 毛細血管擴張,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發等直接對皮膚造成的不良影響。其主要表現為紅色丘疹、皮膚過早衰老和色素紊亂。皮膚溫度升高, 毛細血管擴張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發等直接對皮膚造成不良影響。
紅外線還能夠增強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作用, 加速皮膚衰老過程。使用同樣的防曬產品和同樣能量的紫外線強度下, 在戶外自然陽光下所測到的SPF 值(防曬系數)明顯低於在實驗室人工光源下所測得的防曬效能,這是由於在自然陽光下, 皮膚受到紫外線和紅外線的雙重作用而引起的。紅外線和紫外線在加速組織變性中的作用是一樣的。紅外線也能促進紫外線引起的皮膚癌的發展[8]。
三、紅外線生物學效應的臨床應用研究
紅外線可被體表淺表組織吸收, 有顯著乾燥脫水作用, 使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加快, 起到消炎鎮痛作用。臨床上採用局部外用紅花油加遠紅外線照射來治療褥瘡,發現療效好且見效快[9]。利用遠紅外線對帶狀皰疹進行治療,結果止痛、止皰和結痴時間均短於對照組[10]。有實驗表明,生物陶瓷遠紅外線對燒傷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對損傷疼痛的治療,以慢性軟組織損傷療效最好[11]。臨床護理觀察發現,在傳統的紡織品材料中加入超細陶瓷微粒製成的遠紅外線護具如護腰、護膝、護肘、護腕、頸圍等,在消炎、消腫、活血、止痛、通經活絡、改善微循環方面有顯著效果。比硫酸鎂濕熱敷、熱水袋熱敷及葯物封閉等方法效果好,同時可以避免因封閉給病人帶來的痛苦[12]。新生兒紅臀和潰瘍以往多採用外用消毒葯物洗滌及保持乾燥等方法加以防治,療效差且易復發。採用遠紅外線輻射加溫床對紅臀和臀部潰瘍患兒進行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相比,平均治癒時間縮短,有效率更高[13]。新生兒硬腫症治療中的復溫問題是治療能否成功的重要環節,過去採用普通暖箱逐漸復溫效果較差,現在採用遠紅外線快速復溫後患兒病死率明顯下降,搶救成功率顯著提高[14]。
皮瓣壞死是整形外科等臨床上常見的術後並發症, 主要是因為微循環障礙,目前尚無理想的防治辦法。姜平等通過活體直接觀察大鼠背部隨意皮瓣的微循環變化,探討了2.5~15μm 波段的遠紅外線對皮瓣成活的影響。發現遠紅外線局部輻射具有類似於血管擴張劑的生物學作用,能改善微循環提高皮瓣成活率,且在治療劑量范圍內無明顯副作用[15]。
日本有學者報道使用直線偏振光紅外線治療多種類型的斑禿有明顯療效[16]。
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顳下頜關節痛治療療程短、療效好[17]。變形性關節炎採用點式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治療儀照射治療和傳統的局部神經阻滯治療相比較, 雖然近紅外線組治療次數多於傳統神經阻滯組, 但治療范圍廣,可避免局部神經阻滯治療給病人帶來的痛苦,顯效率較高,作用持久不易復發。其機理可能為光照起到光電能的刺激作用,電磁波作用及光化學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經的興奮、鬆弛肌肉、舒張血管、增加血流,促進淋巴循環,促進活性因子的產生,從而起到治療作用[18]。
有人對66例心腦血管病人經低溫激發遠紅外線治療前後的血液粘度進行觀察,發現低溫激發遠紅外線具有以低溫熱功率效應為主的廣泛的生物學效應,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減輕胸悶、心悸、頭昏、麻木等症狀[19]。
近紅外線治療對CAH 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調節作用,患者SG、IgG、γ-球蛋白下降,ANA、RF轉陰, SA、CH50、C3上升, 體液免疫有正常化趨向[20]。紅外線輻射還能促進Con-A 誘生產生L-2 的作用,顯著提高大鼠脾細胞的ADCC 效應,使小鼠對PHA 刺激的T淋巴細胞轉化率增高, 脾指數增大,提高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的數目和脾內巨噬細胞的數目[5],對機體自由基代謝及N K 細胞活性也有良好影響[2]。
應用紅外線照射膀胱區治療尿瀦留和其它葯物療法相比,產婦無痛苦, 不增加產後出血量, 易被產婦接受。紅外線作用於皮膚後, 被吸收的能量轉化為熱能引起皮溫升高, 刺激皮膚內熱感受器, 通過丘腦反射使血管平滑肌鬆弛, 血管擴張, 血循環加強, 促使滲出液吸收, 利於炎腫消退, 減輕肌肉的緊張和痙攣, 因而對尿瀦留治療效果明顯 [21]。
蓋啟鳳等用波長2~25μm的遠紅外線照射下腹部壓痛區(包括氣海、關元、帶脈等穴位)來治療盆腔炎性包塊,患者62 例,均經婦產科臨床檢查與B超確診,均有下腹部疼痛及壓痛,婦科檢查均觸到囊性包塊,痊癒顯效率88.6 % ,總有效率96.6 %。採用遠紅外線照射治療盆腔炎性包塊可以增加局部的微循環功能,增強白細胞的遊走和吞噬能力,促進炎症吸收[22]。
有人採用遠紅外線照射治療小兒腸痙攣208 例,發現其療效明顯優於葯物治療, 且簡便易行, 無副作用, 兒童樂於接受[23]。
紅外輻射對糖尿病兔的高血糖症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其代謝調節機制為對環核苷酸環化酶(AC) 活性抑制的同時激活磷酸二酯酶(PDE)活性,使環磷酸腺苷(cAMP)合成受阻而水解加速,cAMP 水平下降,血糖隨之降低[24]。
有人通過體內實驗探討了遠紅外線對荷瘤鼠S180大腦內源性鴉片類物質的影響,發現應用中遠紅外線治療各組大腦β—內啡肽、亮氨酸腦啡肽含量明顯增加。腦啡肽能中間神經元被認為能與痛覺傳入軸突形成軸—軸突觸,能產生有力的抑痛作用。這為臨床上應用中遠紅外線治療和減輕腫瘤患者疼痛和緩解帶狀皰疹、肢體疼痛提供了理論依據[25]。
在許多疾病狀態下,由於活性氧產生過度或抗氧化酶類活性降低,可引起脂質過氧化反應損傷細胞膜並進而導致了細胞死亡。有資料表明,腫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表明天然抗氧化劑的抗氧化酶不足。滕艷傑等通過體內實驗,探討了中遠紅外線治療對荷瘤鼠肝臟自由基代謝的變化,發現應用中運紅外線治療,肝臟SOD、GSH-Px活性明顯升高,MDA含量明顯降低。MDA是雙鍵脂肪酸過氧化產物,它的含量反應了脂質過氧化物的濃度。中遠紅外線由於活化細胞而使荷瘤鼠肝臟組織MDA含量明顯減少,肝臟SOD和GSH—Px活力明顯升高,從而使腫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強,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26]。
微量元素在體內生物化學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作為機體多種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機體生長發育、心腦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機體衰老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然而對各種疾病引起的微量元素的過多或減少,目前尚無肯定的治療方法。王建傑等研究了全科廣譜治療儀照射對小鼠肝臟微量元素的影響,發現峰值波長7~10μm的中遠紅外線照射對微量元素的失衡能夠進行雙向調節,對於正常含量也可促進其吸收,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保健作用[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