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皮膚經常性瘙癢是什麼原因
可能是血虛風燥因起的吧,針對下自己的情況,如果是屬血虛風澡引起的,就用中葯調理可能好點。
【中文名稱】血虛風燥
【英文名稱】blood deficiency and wind-dry
【別名】(中醫):風熱瘡,牛皮癬,白瘧,蛇皮癬,風瘙癢,白屑風,(西醫):玫瑰糠疹,神經性皮炎,銀屑病,魚鱗病,老年性皮膚瘙癢症,脂溢性皮炎,進行性對稱性紅斑角化症,紅皮病
【中醫釋名】本證既有因血熱風燥,病程曠久,陰血暗耗,轉為血虛風燥,風邪外襲。
血虛風燥,其實是中醫學中血虛和風燥兩個辯證術語。血虛指營學不足出現虛弱的病理。由於失血過多或慢性出血、臟腑虛損、化生精血機能減退或障礙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虛,出現貧血症狀。臨床上一般分為心血虛、肝血虛、心脾兩虛等症型。風燥指風與燥兩種邪氣的相合,多感於秋燥時令。臨床表現為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鼻塞、唇燥、咽干、乾咳、胸滯、肋痛、皮膚乾燥、舌苔白薄而干、脈浮澀。如血虛風燥一起理解即指血虛生風和和液燥生風,總稱虛風內動。
治療法則
涼血,清熱,養血,潤燥,熄風,止癢。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葯 1.基本方葯:(1)養血潤膚飲(或當歸飲子)加減:當歸10克、皂刺4.5克、生地12克、熟地l0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花粉12克、紅花6克、桃仁6克、黃芩10克、黃芪l0克。 2.風癬湯加減:生地12克、玄參10克、丹參12克;當歸6克、炒白芍12克、茜草10克、紅花6克、黃芩6克、苦參4.5克、蒼耳子3克、白蘚皮12克、地膚子l0克。 以上兩方適用以瘙癢為主的血虛風燥證。
Ⅱ 皮膚騷癢存在疾病的可能性是什麼
皮膚瘙癢症是指無原發性皮損而自覺瘙癢之皮膚病,中醫稱「癢風」、「風瘙癢回」。
皮膚瘙癢症的發答病原因是隨年齡的增長,皮下組織含水量減少,彈性減退,皮下脂腺分泌不足,使皮膚乾燥、萎縮、外受風、濕、熱、蟲侵孫或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衣被過暖、機械刺激,服食辛辣、魚蝦、酒類、咖啡、濃茶等發物,攝入含錳食物不足等多種因素,導致全身瘙癢。多發於老年人和秋冬季,瘙癢有全身性的,也有局部的。
民間應用散風清熱,養血潤膚,除濕殺蟲法治料本病,療效顯著。
1:處方:生地15克,全蠍、僵蠶、苦參各6克,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各5克,薄荷、甘草各3克
服法:水煎,日1劑,服2次
療效:服葯3劑,治癒率達100%
2:葯酒療法
處方:了刁竹、麝香草(又名蘭花草)、甘草各50克,50%酒精500毫升。甘油15毫升,冰片0.5克,香精2滴。
用法:葯放酒精內浸泡15天後,加甘油、冷開水各15毫升,在加冰片、香精混勻。外擦患處,日3次。
療效:擦葯3-5天,治冬季皮膚瘙癢症,有效率達96%
回答者: 火焰舞飛揚 - 高級魔法師 七級 3-3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