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皮膚淋巴細胞浸潤症有什麼樣的危害
hgghfjfuyfhj
B. 皮膚病有哪幾種各有什麼症狀
皮膚病的種類:
①皮炎濕疹類;如放射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蟲咬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沙土皮炎;濕疹、皰疹樣皮炎、口周皮炎、淤積性皮炎、稻田皮炎、葯物性皮炎、化妝品皮炎
②病毒感染類:各種疣;帶狀皰疹、單純皰疹、汗皰疹、麻疹、傳染性紅斑、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Kaposi水痘樣疹、風疹、幼兒急疹、、;
③色素變化及斑痣類:
色素減少性皮膚病,如花斑癬(汗斑)、白色糠疹、白癜風、白化病、斑駁病等;
雀斑、紫癜、黑子、蜘蛛痣、黃褐斑、多形紅斑(貓眼瘡)、熱激紅斑、色素痣、太田痣、老年斑、暈痣、粘膜白斑、;
④真菌感染類:癬、灰指甲(甲癬)、手癬(鵝掌風)、貓癬、足癬、桃花癬、麴黴病、著色芽生菌病、隱球菌病、癬菌疹、頭癬、體癬(股癬)、腳癬、疊瓦癬、念珠菌病
⑤皮膚腫瘤類:皮膚血管瘤、鱗狀細胞癌、常見皮膚良性腫瘤、老年疣、神經纖維瘤、表皮痣、皮膚鱗狀上皮癌、皮角、毛發上皮瘤、皮脂腺腺瘤、黑頭刺痣、汗管瘤、皮膚纖維瘤、血管瘤、平滑肌瘤、皮膚轉移性腫瘤、葡萄酒樣痣、淋巴管瘤、皮膚骨瘤、惡性黑色素瘤、惡性雀斑樣痣、蕈樣黴菌病、皮膚癌、黑色素瘤、皮脂囊腫(粉瘤)、惡組、蕈樣肉芽腫、濕疹樣癌;
⑥寄生蟲、昆蟲、動物性皮膚病:皮膚黑熱病、皮膚阿米巴病、皮膚包蟲病、血吸蟲病、皮膚肺吸蟲病、鉤蟲皮炎、蜈蚣咬傷、蜘蛛螫傷、虱病、毒魚刺傷、毒蛇咬傷、跳蚤叮咬、蜱螫傷、匐行疹、皮膚絲蟲病、蜂螫傷、蠍螫傷、桑毛蟲皮炎、隱翅蟲皮炎、海蜇皮炎、蚊蟲叮咬
⑦毛發、甲:多毛症、禿發、脂溢性禿發、腋毛癬、皮脂溢出症、斑禿、老年白發、精神緊張性白發病、少白頭、漏斗部毛囊炎、膿腫性穿掘性頭部毛囊周圍炎、甲板營養不良、甲凹陷症、甲板縱裂、甲層裂症、脆甲症、橫溝甲、厚甲症、鉤甲、甲剝離症、杵狀甲、點狀甲、甲外傷、甲周腫痛、咬甲癖
⑧遺傳性皮膚病:色素失禁症、蛇皮癬(魚鱗病)
⑨其他:酒渣鼻、痤瘡、多發性癤腫、、手足脫皮症、老年瘙癢、妊娠皮膚瘙癢、川崎氏病(急性發熱性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足菌腫、無汗症、夏令癢疹、胼胝(老繭)、凍瘡、多形性日光疹、褥瘡、狐臭、腳臭、系統性紅斑狼瘡、葯疹、唇炎、粟丘疹(粟粒疹)、皮贅、瘢痕、皮膚枯萎症、肉芽腫性皮膚鬆弛症。
C. 皮膚癌是什麼症狀
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的症狀很相似,惡性黑色瘤則有特殊的症兆。所有皮膚癌共有的症狀就是變化,這是每個人必須注意的。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起初可能只是一些表面粗糙的小斑,比周圍皮膚略紅或略白;也可能是微小的腫塊或一個很易出血、癒合緩慢或不能癒合的小潰瘍。癌腫起始可能非常微小,像針尖般大小,如果不加治療,癌細胞會擴散至周圍組織;一旦癌細胞已擴散,治療就比較困難,而且容易留下瘢痕。被陽光曬傷的皮膚偶爾會出現帶鱗屑的扁平微紅斑塊,稱為光化性角化病,此病並非癌症,但是可能變成癌。惡性黑色瘤是最危險的一種皮膚癌,症狀通常是出現皮膚色斑、痣的顏色改變、出現新的痣,病變累及產生褐色色素和黑色色素的細胞。應該特別注意皮膚深色的斑、點或痣的變化,警覺新痣的形成、痣出血、新舊深色斑點形狀和顏色的變化,如果發現上述症狀中的任何一種,應立即就醫,不要耽擱。及早治療,惡性黑色瘤往往可以治癒;置之不理,則癌細胞會擴散至身體的其他部位,可能侵襲各重要器官。
皮膚癌是怎樣診治的?若懷疑患上皮膚癌,應該做些什麼試驗?
由於皮膚癌生長在體表,診斷的第一步是由皮膚科醫生望診。一位有經驗的皮膚科醫生只消用眼察看,就知道皮膚上的瘤是不是良性的。如果他懷疑是皮膚癌,會切下一小片組織送到化驗室做顯微鏡檢查。病理學家(鑒定異常細胞的專家)將確定細胞是不是癌性的。是的話,皮膚科醫生將從許多方法中選擇一種來切除腫瘤。即使腫瘤並非癌性,醫生仍可能將腫瘤切除,以防止腫瘤癌變。某些癌前皮膚病變可以用一種合有抗癌葯物的皮膚乳劑來治療。對付早期的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醫生會用手術刀切除腫瘤,或用液氮冷凍切除。冷凍治療利用低溫殺死癌細胞,創口在幾星期後癒合,僅留下少許瘢痕,有時甚至不留瘢痕。使用手術刀或一種稱為刮器的外科器械做手術切除,會造成較明顯的瘢痕.好處是醫生可以檢查切下來的組織,並且確定是否已把癌腫徹底切除。將癌腫切除之後,可立即對創口作電灼治療,以殺死殘留的癌細胞,同時封閉血管以止血。
惡性黑色瘤比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有更大的潛在危險,因此幾乎總是用外科手術將癌腫連同周圍的一些組織一並切除。如果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可能要用其他療法治療,如化學療法。放射療法似乎對此症無效。治療此症越早越好。
D. 皮膚浸潤癌能手術嗎
只要不在主動脈血管附近是可以手術的。
E. 這是什麼皮膚病症狀
皮膚病種類繁多,大約有1000多種皮膚病。常見的皮膚病有銀屑病、白癜風、皰疹、酒渣鼻、膿皰瘡、化膿菌感染、疤痕、癬、魚鱗病、腋臭、青春痘、毛囊炎、斑禿、脫發、嬰兒尿布疹、雞眼、雀斑、汗皰疹、蟎蟲性皮炎、濕疹、灰指甲、硬皮病、皮膚瘙癢、脫毛、黃褐斑等。主要症狀1 皮疹為風團、潮紅斑,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常突然發生,成批出現,數小時後又迅速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但常反復發作; 2 自覺瘙癢,可伴有腹痛、惡心、嘔吐和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少數有發熱、關節腫脹、低血壓、休克、喉頭水腫窒息症狀等; 3 病程長短不一,急性蕁麻疹病程在1個月以內;超過1個月為慢性; 4 皮膚劃痕試驗部分病例呈陽性反應; 5 水痘:按臨床表現,屬於水皰型;按病毒特點,屬DNA病毒-小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前驅期較短,不超過24小時即出疹。皮疹先發於軀干,漸波及頭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初為紅色針尖大小的斑疹,後迅速成丘疹,數小時後即為綠豆大小的水皰,可為橢圓形,皰壁薄易破,2-3天乾燥結痂,以後痂脫而愈,病程2周。在兒科中可見的異型有大皰型水痘及新生兒水痘。偶爾發生少見的並發症有水痘腦炎、肺炎、急性腦病等(我們60-80年代曾搶救過多例水痘合並重症腦炎,現幾乎未見)。 6 麻疹:按病毒種類屬於RNA病毒-付粘液病毒-麻疹病毒引起,多見於5歲以下兒童,潛伏期9-11天,前驅期通常3天左右,熱度上升,卡他症狀明顯。發疹的部位從耳後-面頸-胸背部-四肢,疹子的形態是玫瑰色斑疹或丘疹,疹間可見正常皮膚。還可有內疹出現,那就是發病1-2天後在頰粘膜發生koplik斑。常合並支氣管肺炎、喉炎、腸炎、腦炎、心功能不全等,病程10-14天。 7 風疹:屬於小DNA風疹病毒引起,多發於幼兒,潛伏期5-20天,發病前可有輕度發熱,發疹情況從面部-軀干-四肢,疹形為淡紅色斑疹或丘疹,內疹表現為軟齶斑疹或瘀點,合並頸及枕後淋巴結腫大。 8 幼兒急疹:冬春季小流行,可能由病毒(柯薩奇病毒)所致,又稱嬰兒玫瑰疹,或稱第六病。多見6個月-2歲,潛伏期10-15天,無前驅症狀,常突發高熱,體溫上升至39-40度,3-5天體溫驟退時出疹,先發生頸部-軀干-上肢下腿-面部。疹形為玫瑰紅色斑丘疹,無內疹。合並有頸,枕後淋巴結腫大,偶有中耳炎和支氣管炎。 9 手-足-口症:由小RNA病毒中柯薩奇A16病毒為主,有時為柯薩奇A2,A4,A5,A10引起。多發於學齡前兒童,尤以1-2歲嬰幼兒最多,夏秋季流行,潛伏期4-7天,全身症狀輕,發疹前可有微熱,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發疹特點是指(趾)背面及側緣有水皰,口腔的硬齶、頰部齒齦及舌部出現疼痛性水皰,呈米粒至碗豆大小,半球狀或橢圓形,皰壁薄,內容清,呈珠白色。水皰數目不多,但亦可見50個以上,整個病程約1周,很少復發。 10 傳染性軟疣:由痘病毒中傳染性軟疣病毒引起,潛伏期14-50天,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發生臘樣光澤的小丘疹,頂端凹陷,能擠出乳酪狀軟小體。數目不等,不融合,一般6-9個月可消退,但也有持續幾年者。 11 臨床的特殊類型: A.蛋白湅蕁麻疹是蛋白湅直接通過腸粘膜吸收所致的抗原-抗體反應; B.寒冷性蕁麻疹又可分為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和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是由寒冷所致的物理性蕁麻疹; C.熱性蕁麻疹又可分為獲得性和遺傳性兩種,接觸熱水後在接觸部位出現風團; D.膽鹼能性蕁麻疹,在熱、精神緊張和運動後誘發,多見於軀乾和四肢近端,皮損為主1-2mm大小的風團,周圍有紅暈; E.日光性蕁麻疹,女性發病較多,暴露日光後發病,皮疹局限於暴露部位; F.壓迫性蕁麻疹,在較重和較久壓迫4-6小時後發病,受壓部位出現彌漫性、水腫性、疼痛性斑塊; G.水源性蕁麻疹,在接觸水和汗水後於毛孔周圍引起細小劇癢風團; H.血清病性蕁麻疹,其病因為接觸異體血清、疫苗、葯物等,引起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反應,臨床表現為發熱、皮疹、關節炎和淋巴結病; I.自身免疫性黃體酮性蕁麻疹,發生於月經前期和中期,是由黃體酮所致。 12 銀屑病(牛皮癬): A.尋常型銀屑病的病理變化是表皮角化過度及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區域內可見中性白細胞構成的小膿腫,稱Munro氏小膿腫。顆粒層明顯減少或消失。棘層增厚。表皮突延伸,其下端增寬,可與鄰近表皮突相吻合,真皮乳頭延呈杵狀,其上方棘層變薄。乳頭內毛細血管擴張充血,故臨床上出現Auspitz氏征。周圍可見淋馬細胞,嗜中性白細胞等浸潤。 B.關節炎型銀屑病的病理變化與上述尋常型銀屑病相同。 C.紅皮病型銀屑病的病理變化主要為炎症反應比較明顯,真皮上部水腫顯著,其他與尋常型銀屑病基本相似。 D.膿皰型銀屑病人與連續性肢端皮炎的病理變化的特點是在表皮內形成較大膿皰即Kogoj膿皰,主要在表皮上部,皰內主要為中性白細胞,其他變化與尋常型銀屑病大致相同,但角化不全及表皮突延伸較輕。 E.掌跖膿皰病的病理變化為表皮內單房性膿皰,皰內有大量中性白細胞,少量單核細胞,真皮淺層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和嗜中性白細胞浸潤
F. 皮膚癌的早期症狀是什麼
1.顏色:大多數皮膚癌有棕、黑、紅、白或藍混雜不勻,遇皮痣出現顏色改變,應特別提高警惕 2.邊緣: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 3.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鱗形或片狀脫屑。有時有滲液或滲血,病灶可高出皮面。 4.病灶周圍皮膚可出現水腫或喪失原有皮膚光澤或變白色、灰色。 5.感覺異常:局部常有發癢、灼痛或壓痛。當發生上述變化時,強烈提示有皮膚癌或黑色素瘤之嫌,對於具體情況你還是有去醫院檢查一下,早點發現,早點治療好,在治癒癌症的話有家中醫院很好,北京坤鶴百草堂中醫在治癌症方面非常專業和敬業。
G. 皮膚癌早期有什麼症狀
1、本身的顏色變化是皮膚癌早期症狀的表現之一
由於地域的不同,我們本身的皮膚顏色也是不同的。但不管怎樣,如果您的皮膚局部發生了顏色變化,呈現紅色、藍色、以及棕色的時候,或者本身就存在著痣發生顏色的改變,這就是皮膚癌的早期症狀表現。
2、皮膚上出現有濕疹樣的變化,也要考慮是皮膚癌的早期症狀表現
濕疹是類似於濕疹的小疙瘩,疹點顏色發紅或者會有出血的現象發生。
女性如果在乳房的位置出現了上述這樣的小疙瘩,然後在乳頭部位還可能出現滲液,都要考慮到是皮膚癌的症狀表現,及時就醫。
3、潰瘍也是皮膚癌的早期症狀表現
我們都知道皮膚癌的發展速度是相當快的,所以疣狀物也會迅速的形成大量的潰瘍。這種潰瘍性狀是不完全一樣的,有一部分呈現結節狀,會不斷的向基底部進行浸潤。
4、在皮膚上出現新痣也是皮膚癌的早期症狀表現
部分人的痣可能會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變大,然而另一部分本人可能在皮膚上長出了新痣。不管是舊有的痣變大,還是新痣的長成,或者是出現色斑出血的情況,這都是皮膚癌的早期症狀表現。
5、皮膚上經常長出新生物,也是皮膚癌的早期症狀表現
如果在您的皮膚上出現了突出的新生物,可能是局部有潰瘍或者是出血的情況,而且粗糙不平,這個時候你也要考慮到是皮膚癌的早期症狀表現。
H. 皮膚病的症狀有哪些
皮膚病症狀:
1皮疹為風團、潮紅斑,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常突然發生,成批出現,數小時後又迅速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但常反復發作;
2自覺瘙癢,可伴有腹痛、惡心、嘔吐和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少數有發熱、關節腫脹、低血壓、休克、喉頭水腫窒息症狀等;
3病程長短不一,急性蕁麻疹病程在1個月以內;超過1個月為慢性;
4皮膚劃痕試驗部分病例呈陽性反應;
5水痘:按臨床表現,屬於水皰型;按病毒特點,屬DNA病毒-小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前驅期較短,不超過24小時即出疹。皮疹先發於軀干,漸波及頭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初為紅色針尖大小的斑疹,後迅速成丘疹,數小時後即為綠豆大小的水皰,可為橢圓形,皰壁薄易破,2-3天乾燥結痂,以後痂脫而愈,病程2周。在兒科中可見的異型有大皰型水痘及新生兒水痘。偶爾發生少見的並發症有水痘腦炎、肺炎、急性腦病等(我們60-80年代曾搶救過多例水痘合並重症腦炎,現幾乎未見)。
6麻疹:按病毒種類屬於RNA病毒-付粘液病毒-麻疹病毒引起,多見於5歲以下兒童,潛伏期9-11天,前驅期通常3天左右,熱度上升,卡他症狀明顯。發疹的部位從耳後-面頸-胸背部-四肢,疹子的形態是玫瑰色斑疹或丘疹,疹間可見正常皮膚。還可有內疹出現,那就是發病1-2天後在頰粘膜發生koplik斑。常合並支氣管肺炎、喉炎、腸炎、腦炎、心功能不全等,病程10-14天。
7風疹:屬於小DNA風疹病毒引起,多發於幼兒,潛伏期5-20天,發病前可有輕度發熱,發疹情況從面部-軀干-四肢,疹形為淡紅色斑疹或丘疹,內疹表現為軟齶斑疹或瘀點,合並頸及枕後淋巴結腫大。
8幼兒急疹:冬春季小流行,可能由病毒(柯薩奇病毒)所致,又稱嬰兒玫瑰疹,或稱第六病。多見6個月-2歲,潛伏期10-15天,無前驅症狀,常突發高熱,體溫上升至39-40度,3-5天體溫驟退時出疹,先發生頸部-軀干-上肢下腿-面部。疹形為玫瑰紅色斑丘疹,無內疹。合並有頸,枕後淋巴結腫大,偶有中耳炎和支氣管炎。
9手-足-口症:由小RNA病毒中柯薩奇A16病毒為主,有時為柯薩奇A2,A4,A5,A10引起。多發於學齡前兒童,尤以1-2歲嬰幼兒最多,夏秋季流行,潛伏期4-7天,全身症狀輕,發疹前可有微熱,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發疹特點是指(趾)背面及側緣有水皰,口腔的硬齶、頰部齒齦及舌部出現疼痛性水皰,呈米粒至碗豆大小,半球狀或橢圓形,皰壁薄,內容清,呈珠白色。水皰數目不多,但亦可見50個以上,整個病程約1周,很少復發。
10傳染性軟疣:由痘病毒中傳染性軟疣病毒引起,潛伏期14-50天,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發生臘樣光澤的小丘疹,頂端凹陷,能擠出乳酪狀軟小體。數目不等,不融合,一般6-9個月可消退,但也有持續幾年者。
11臨床的特殊類型:
A.蛋白?蕁麻疹是蛋白?直接通過腸粘膜吸收所致的抗原-抗體反應;
B.寒冷性蕁麻疹又可分為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和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是由寒冷所致的物理性蕁麻疹;C.熱性蕁麻疹又可分為獲得性和遺傳性兩種,接觸熱水後在接觸部位出現風團;
D.膽鹼能性蕁麻疹,在熱、精神緊張和運動後誘發,多見於軀乾和四肢近端,皮損為主1-2mm大小的風團,周圍有紅暈;
E.日光性蕁麻疹,女性發病較多,暴露日光後發病,皮疹局限於暴露部位;
F.壓迫性蕁麻疹,在較重和較久壓迫4-6小時後發病,受壓部位出現彌漫性、水腫性、疼痛性斑塊;
G.水源性蕁麻疹,在接觸水和汗水後於毛孔周圍引起細小劇癢風團;
H.血清病性蕁麻疹,其病因為接觸異體血清、疫苗、葯物等,引起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反應,臨床表現為發熱、皮疹、關節炎和淋巴結病;
I.自身免疫性黃體酮性蕁麻疹,發生於月經前期和中期,是由黃體酮所致。
12銀屑病(牛皮癬):
A.尋常型銀屑病的病理變化是表皮角化過度及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區域內可見中性白細胞構成的小膿腫,稱Munro氏小膿腫。顆粒層明顯減少或消失。棘層增厚。表皮突延伸,其下端增寬,可與鄰近表皮突相吻合,真皮乳頭延呈杵狀,其上方棘層變薄。乳頭內毛細血管擴張充血,故臨床上出現Auspitz氏征。周圍可見淋馬細胞,嗜中性白細胞等浸潤。
B.關節炎型銀屑病的病理變化與上述尋常型銀屑病相同。
C.紅皮病型銀屑病的病理變化主要為炎症反應比較明顯,真皮上部水腫顯著,其他與尋常型銀屑病基本相似。
D.膿皰型銀屑病人與連續性肢端皮炎的病理變化的特點是在表皮內形成較大膿皰即Kogoj膿皰,主要在表皮上部,皰內主要為中性白細胞,其他變化與尋常型銀屑病大致相同,但角化不全及表皮突延伸較輕。
E.掌跖膿皰病的病理變化為表皮內單房性膿皰,皰內有大量中性白細胞,少量單核細胞,真皮淺層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和嗜中性白細胞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