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山水畫就藝術特點來說有什麼美
中國山水畫的特殊傳統是創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傳統的中國山水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 中國山水畫歷史久遠,獨立的山水畫始發於魏晉南北朝之間,文獻表明該期山水畫理論已趨成熟。至隋唐,展子虔《游春圖》展露了隋代或初唐青綠山水之面貌,已見其寫實能力之飛躍。盛唐吳道子之山水畫簡練且寫實,李思訓之山水畫富麗而典雅;張及中晚唐畫家創水墨山水;敦煌壁畫中出現沒骨山水;五代北宋則出現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等一批名家,在真實地表現大自然和審美認識上跨入新的階段。該期荊浩的《筆法記》、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則較系統地總結了山水畫理論。至元代,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使山水畫走向抒發主觀情感、創造多種風格的新途,並使山水畫中詩書畫的結合趨於完美。明末董其昌簡化古人所創山水形象,參照書法法則,使山水畫風又一變化。清代山水畫一派沿襲董源、巨然和黃公望,變化古法、筆墨;另一派則強調抒發個性,面向自然,將筆墨發揮盡致以傳情達意。五代兩宋以後山水畫的發展變化,產生了數量甚眾的名家、流派,理論著述亦趨於完備,從而奠定了近現代山水名家產生的基礎。
②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美學思想是什麼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遊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專為德、水屬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像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我的圖像、人的性情。
③ 中國水墨畫的發展史
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從隋朝就開始出現山水畫,山水畫強調「平遠」、「高遠」、和「深遠」,運用散點透視法,平遠如同「漫步在山陰道上」,邊走邊看,焦點不斷變化,可以畫出非常長的長卷,括進江山萬里;
高遠如同乘降落傘從山頂緩慢下降,焦點也在變化,從山頂畫到山腳,可以畫出立軸長卷;深遠則運用遠近山的形態濃淡對比,畫出立體,山谷深邃的效果。
從古代起,中國的山水畫的特點四必須有人或建築出現在畫上,這幅畫才顯出生氣;從唐朝開始,中國的山水畫開始分為南、北兩派。
北派的創始人是唐代畫家李思訓,他發明的大斧劈皴法,畫中重用色彩,濃墨點苔上也用鮮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適合變現北方陽光燦爛、峭壁高聳的山峰。宋代的畫家張擇端、李唐、馬遠、夏圭等繼承了他的風格,形成一種派別。
④ 介紹一下中國山水畫的特色
山水畫強調「平遠」、「高遠」。
山水畫是中國的一個有特色的分支,從隋朝就開始出現山水畫
從古代起,中國的山水畫的特點四必須有人或建築出現在畫上,這幅畫才顯出生氣;從唐朝開始,中國的山水畫開始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的創始人是唐代畫家李思訓,他發明的大斧劈皴法,畫中重用色彩,濃墨點苔上也用鮮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適合變現北方陽光燦爛、峭壁高聳的山峰。宋代的畫家張擇端、李唐、馬遠、夏圭等繼承了他的風格,形成一種派別。
南派以被評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著名詩人王維為濫觴,運用披麻皴和宋代畫家米芾發明的雨點皴或叫米點皴,多用墨色少用顏色表現蒙蒙細雨中的江南丘陵,後來發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瓚等畫家發展形成了南派風格。
從明代後期到清朝時,山水畫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格式套路,畫家不在觀察自然,從臨摹古畫技巧入手,隨意擺布畫中的構圖,雖然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花鳥畫和人物畫的大師,但山水畫的發展停滯不前,《芥子園畫傳》更將山水畫變成一種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畫又重新發展,新一代大師如黃賓虹、李可染、張大千、傅抱石、關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繪畫理論,深入觀察自然,創作自己的風格,使山水畫重新注入生氣,將山水畫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尤其是關山月和傅抱石為人民大會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開創了國畫巨幅山水的先河。現代有出現許多表現欣的題材的年輕山水畫家,用國畫技法描繪黃土高原、秦嶺、太行、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熱帶雨林,甚至境外各國的風景。山水畫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
⑤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史
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
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
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明代及近代續有發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為山水畫走向繪畫理論及繪畫手法的程式化完備作出了重大貢獻。
(5)中國山水畫史講的什麼美容擴展閱讀:
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體現了中國人的美意識。
從山水畫的萌芽期魏晉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漸成熟,直至兩宋形成了繁榮的景象,到元代達到了高潮,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山水畫走向了輝煌。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仕隱分工」,形成了隱士階層,隱士們厭煩世事紛繁,回歸自然,深入山水,通過自然山水以「暢神」「澄懷觀道」,追求「天人無際」、「天人合一」。
⑥ 中國山水畫歷史悠久,它有怎樣的特點
中國的山水畫,又被稱為“山水”。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代表了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文化蘊含。主要以自然景觀或者是一些山川河流為背景創作的畫作。一般在這些中國山水畫中都包含了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和內心的情感。它是我國民族的底蘊,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沉澱的象徵。而它的特點也是多種多樣。第一,讓人一眼望去感覺有一種非凡的氣勢,彷彿能夠包羅萬象。第二,這些山水畫在表面看上去是在描述普通的山水,其實他真正的背景卻表達了每一位畫家的思想情感。如果去認真探討的話,你會有很多發現,也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第三,中國山水畫層次鮮明,而且擁有一種特殊的意境,可能描述不是很多,但是情感卻表達的非常強烈。
中國的山水畫都有一種的寬廣感覺。但有的時候,在一些地方描述只是一筆帶過,但是它所表達的情感卻是異常的豐富。僅僅以寥寥的幾筆,就能使作者內心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這不得不說是山水畫的一大特點。每當人們看到的時候,都能夠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⑦ 中國山水畫歷史上存在那些畫派
「黃河畫派」方興未艾——論中國北方山水畫派之端倪
(2005-07-12 03:28:14)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山西地處黃河中游地帶,黃河、黃土高原、太行山、呂梁山等北國風光孕育了古往今來的北方山水畫家,使他們的山水畫形成了氣象雄渾和陽剛大氣的共同藝術風貌,這是古今中國北方山水畫派形成的首要因素。
中國北方山水畫派始於唐末五代,中國繪畫史稱:荊浩隱居太行山洪谷,自號洪穀子。荊浩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的一位劃時代的偉大畫家,他將後起的山水畫推入中國繪畫的首位,開創了中國北方山水畫風,由此成為中國北方山水畫派的奠基人。中國繪畫史上的「三家山水」畫派,被史家稱頌為「三家鼎立、百代標程」、「三家,猶如諸子之正經矣。」「三家」乃指關仝、李成、范寬。關仝是荊浩的入室弟子,范寬、李成皆學出荊浩。荊浩以自己卓越的繪畫實踐和繪畫理論,上承晉宋隋唐,下開五代以下1500多年以來中國繪畫的新局面。
五代以下,中國北方山水畫派一直在延綿不斷地向前發展。北宋郭熙、王詵等山水畫家,兼取法荊浩開創的「三家山水」畫派,並有所創造和發展;南宋李唐別開生面,創造了大斧劈皴(後世稱為「李唐畫派」),又一次開創了中國北方山水畫派畫風的新面貌,一直影響至今。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心地帶,黃河、黃土高原、太行山、呂梁山為三晉山水畫家提供了「外師造化」的「天然粉本」。在新時代的中國北方山水畫派中,山西畫家佔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和重要地位。上述中國北方山水畫派的三個特點,在山西山水畫家的作品中體現得最為鮮明,特別是一部分畫家作品中對黃河和黃河精神的描繪體現得最為突出。所以,我將山西的畫家群體命名為「黃河畫派」,是名副其實和理所當然的,完全符合歷來「畫派」主要以地域命名的習俗,同時也體現了「畫派」應具有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
建國50多年以來,山西的這個山水畫家群體,經歷了「人才培育期」和「發展成長期」兩個階段。
上世紀50年代,黃景濤先生從四川美專中國畫系畢業以後,來到山西工作,先後任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山水畫教授,山西群眾畫報、山西人民出版社美術編輯等職務。他繼承了李唐的大、小斧劈皴的中國北方山水畫風,創作了不少表現黃河、太行山、呂梁山的山水畫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以他為主並執筆合作的山水畫長卷《同蒲風光》。這幅山水畫是趙延緒、高壽田、黃景濤、鄧相唐、段體禮、范華亭、張曉嵐(作品署名次序)七位畫家為建國10周年合作的獻禮作品。作者以極大的創作熱情,謳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鐵路建設的偉大成就,描繪了同蒲鐵路由大同至古蒲州(今山西永濟市)的三晉千里錦綉河山。畫卷中黃河、太行山、呂梁山、中條山、五台山等三晉名勝盡收其中。《同蒲風光》發表於當時的《美術》雜志,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
趙延緒、黃景濤、趙球三位先生,是當時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的山水畫教授,為培養新一代的山水畫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上世紀70年代至上世紀90年代活躍在三晉山水畫壇的山水畫家如:王朝瑞、張明堂、王茂彬、王學輝、梁海福、董智敏、任曉軍和筆者等,都是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以及後來合並至山西大學美術系畢業的學生。可以說,上世紀50年代至上世紀60年代是三晉山水畫壇人才的培育期。上世紀70年代至上世紀90年代,是三晉山水畫創作的發展成長期。在這30年中,原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和後來合並到山西大學美術系和其他美術院校畢業的愛好山水畫的學生,以及自學成才和從外省、市調入的山水畫人才,構成了山西山水畫創作的基本骨幹隊伍。這批山水畫家在漫長的藝術實踐中,逐漸成長並趨於成熟,他們在各種全國性的中國畫大展中頻頻獲得大獎,成為中國畫壇一支令人刮目相看的生力軍。其中在全國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山西畫院的趙益超和張明堂,他倆合作的《曉色初動》,獲1989年第七屆全國美展金獎,這是國家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頒布的中國繪畫的最高獎勵,也是建國以來山西美術界獲得的最高獎項。《曉色初動》的藝術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他倆對中國山水畫的筆墨語言和表現形式的探索和創新方面。張明堂是我在山西藝術學院時的同班同學,據我所知,張、趙聯手合作多年,在創作中,往往因為創作思想不一致而爭論得面紅耳赤,這種爭論使他們的創作思想在不斷升華的同時,又積累了寶貴的創作經驗。張、趙原來致力的畫種並不是山水畫,他倆的中國山水畫傳統功力並不深厚,正因如此,他們在創作中沒有傳統模式的束縛。當他們進入山水畫創作領域以後,在正確的創作思想和創新意識的支配下,很快就在山水畫的創作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績。張、趙在創作《曉色初動》的過程中,首先是緊緊抓住生活的真實感受,同時又吸收了范寬《溪山行旅》圖中的點子皴法,抽掉了傳統山水畫法對線的表現,將點子皴和素描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耳目一新的黎明前「朦朧美」的繪畫效果。作者描繪了黃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學校的小學生在黎明前上學途中的景色,在主題思想上,緊扣當時全黨重視教育的時代脈搏,榮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金獎,在全國造成很大影響。這種「解構傳統」和「中西融合」的藝術法則,能否成為當代中國山水畫創作的主流意識姑且不論,但它卻不失為一種新的藝術創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山西山水畫創作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的事實。
但遺憾的是,山西的山水畫家們,多年來關門閉戶、各自為政,缺乏「群體意識」和「群體行為」;換句話說,就是缺乏在創作方向上共同性的藝術追求(這與繪畫藝術個性追求並不矛盾);缺乏群體性的學說研究討論,在藝術創作和創新上,形不成大氣候。張、趙二人在調到陝西畫院後不久,便不幸先後英年早逝,山西的這種「領先地位」也就很快地「曇花一現」了!
筆者在學習中國繪畫史的過程中,逐漸看清了中國北方山水畫派發展的端倪,大膽地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打造和創立「黃河畫派」的觀點和倡議,2004年3月,在張明堂同志逝世後,筆者撰寫的《「黃河畫派」的奠基人》一文,將他倆對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成就給予了應有的肯定和贊揚。文章寄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室研究員、中國著名美學史家韓林德先生手中,先生看後來電話表示:「『黃河畫派』的概念和創立『黃河畫派』的觀點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在實踐和理論上都有一定的根據,它是五代荊浩開創的中國北方山水畫派在新時代的發展和延續。」
目前,三晉山水畫壇有成就的山水畫家約有10多人,老一輩的在70歲左右,中年一代的在60歲左右,青年一代的在50歲左右,大多年富力強,後勁十足。進入20世紀以後,三晉山水畫壇的這個畫家群體已經進入出作品、出人才的成熟階段,只要能抓住時機,創立三晉「黃河畫派」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中國著名美術史家陳傳席先生說:「畫史上凡稱畫派者,必備兩個最基本的因素:其一是有畫派之首或骨幹畫家;其二是畫派的基本風貌有某些共同因素。否則,便很難稱『派』」。陳傳席先生的立論嚇倒了不少畫家,誰都知道,歷來的「畫派」和「畫派」的「領袖」人物,是社會和歷史公認的結果,不是自封的。充當「畫派」的「領袖」人物,必須是開宗立派的大師級畫家,談何容易!
但是,須知陳傳席先生立論的「畫派」的標准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第一個因素中,「畫派之首或骨幹畫家」,一個「或」字,說明了一個「畫家群體」,只要具備了骨幹畫家和一定的共同風貌,就可以稱為「畫派」。例如清代的「揚州畫派」中的「揚州八怪」,各家的畫風並不一致,也沒有公認的「揚州畫派」的「領袖」人物,「嚴格地說,揚州並沒有一個『畫派』」,「但總的來看,揚州畫壇上還有一個主流畫風,還有一個大概的精神狀態」(陳傳席《西山論道集》),這就是陳傳席先生論「揚州畫派」所以能夠成立的主要依據。由於揚州的這個「畫家群體」在中國繪畫史上形成了重大的影響,中國美術史家也就公認「揚州畫派」的存在了。
筆者對中國山水畫史、對中國山水「畫派」、對三晉山水畫壇的現狀和未來,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以後得出結論:山西的這個山水畫家群體,基本上具備了「畫派」形成所必需的兩個最基本的因素,「黃河畫派」完全可以認定,打造和創立三晉「黃河畫派」的時機已經到來。創立和打造三晉「黃河畫派」的宗旨,明確體現了新時代文藝創作的先進文化方向,符合中共山西省委關於打造三晉文化大省的戰略目標,符合三晉山水畫壇全體畫家的根本利益。我以不知進退之愚見,希望能促成三晉山水畫壇全體同仁的共識,只要大家本著「搞流派,不搞宗派」的原則,不計較名利得失,目標一致,攜手共進,堅持求索,創作出一批既能體現時代精神、又有較高藝術水平的中國山水畫力作,那麼,可以斷言:三晉「黃河畫派」也就一定能夠很快地得到社會和歷史的承認!
□
回答者:匿名 7-11 09:28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開山水畫之先河;
唐代大小李將軍(李思訓、李昭道)的青綠山水,富麗堂皇;及王維的水墨風格,純凈自然;
五代號稱「荊、關、董、巨」之盛名;(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宋代是山水畫繁榮時代,范寬、李成等為一時名家;
元代是山水畫的鼎盛時期,「元四家」名噪南北;
明朝「四王」,堪稱堅守傳統之典範,風格高古;
清代「四僧」,亦為水墨高手;
近代,黃賓虹「渾厚華滋」開一代之先河。
⑧ 論中國山水畫的自然美
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畫畫科之一。是以描
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的繪畫。在魏晉六朝逐漸發
展但仍多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獨
立的山水畫製作五代、北宋而益趨成熟作者紛起
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主要有青綠、金碧、
沒骨、淺絳、水墨等形式。在藝術表現上講求經營位
置和表達意境。有道是「搜盡奇峰打草稿」又道是
「愛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崖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
處更無真相有真魂。」各家所畫具有所長風格迥
異有的筆墨恣縱揮灑淋漓有的筆墨蒼勁圓秀狂
怪野逸有的精於結構奇崛有致有的山水森秀筆
意靈空。
一、我國古代的山水畫表現的自然美
畫家感到山川之美加以描繪產生了山水畫
對他們的創作來說必然先有自然的客觀存在其
次當他們體會和表現自然美時一定的社會歷史時
代和一定的階級意識都對他們起這作用。
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從會稽
歸來後人們問他那裡的山川之美在哪裡他回答
說「千岩竟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
蔚。」不過短短的四句話卻生動的概括了一個地區
自然美的豐富形象。他畫過《雪霽望五老峰》、《雲台
山》等還寫下一篇畫山水畫的筆記《畫雲台山記》。
南朝·宋畫家宗炳與王微他們各著畫論一篇傳世。從他們的畫論中可以知道當時的山水畫家主要是
出於對自然美的欣賞和熱愛而進行山水畫創作的。
如宗炳一生曾廣游江南名山「西陟荊巫南登衡岳
因結宇衡山懷尚平之志。以疾還江陵嘆日『噫老
病俱至名山恐難遍游唯當澄懷觀道卧以游之。』
凡所游歷皆圖之於壁坐卧向之。」參見《歷代名畫
記》卷六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基本上是如實地反映自
然山水的美「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在布局上從整
體著眼追求「觀」與「游」的理想效果並掌握了遠近
法中形體透視的基本方法所謂「豎畫三寸當千仞
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是以觀圖畫者徒患類
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則嵩
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於一圖。」宗炳《畫山水
序》這些論述表明當時的畫家時自然美的感受與
欣賞能力已達到相當的水平。
隋唐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的一個過渡時期。從展
子虔的《游春圖》到李思訓父子的金碧山水基本上
是六朝畫風的延續技法上有所發展但變化不是太
大主要表現為勾線填色而更重視富麗鮮亮的色
彩用筆注意了線的曲折變化但尚未形成皴法而遠
近已開始從近大遠小的形體透視發展為表現虛實
疏密的空間透視。這同當時畫家對自然美的認識水
平有關即認為自然山水的美就在於自然山水本身
而自然美的基本形態就是奇特的形狀絢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