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上常用的心理診斷方法有那些
1、臨床上有談話法、觀察法和產品分析法、實驗法、測驗法
2、臨床醫生要全面收集資料,尊重客觀資料、注意職業傾向對資料的影響
2. 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有哪些
心理治療亦稱精神治療,是醫生或其他人用語言、表情、態度或動作來回影響病人,從而調節答病人的情緒和感受,改變他們對所患疾病的認識和態度,幫助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達到減輕病情和恢復身體健康的目的。
心理治療的基本形式有:集體治療、個別治療和行為治療,均是通過現身說法,引導勸慰,解釋鼓勵,說服暗示,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及自我調整等方法,來達到改變舊的條件反射,建立正常心理和新的行為反應。
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有六種:
第一、精神分析療法。
第二、支持性心理療法。
第三、行為療法。
第四、森田療法。
第五、認知療法。
第六、催眠療法。
第七、音樂療法。
3. 臨床心理護理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
心理護理是在護理人員與病人的相互交往中進行的,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這種關系應該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基礎上的平等關系。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的言、行、神志去影響病人而建立的。
二、爭取家屬親友的密切配合
家屬親友的言語舉止常直接影響著病人,其良好情緒能給病人以安慰和支持,而其不良情緒則對病人是一個惡性刺激。護理人員應對家屬親友進行保護性醫療的宣傳使之懂得自己的情緒可以影響病人,影響治療,故不論遇到什麼情況,都應保持沉著、冷靜,切不可行露於色,而宜於和顏悅色地給病人以安慰、鼓勵。
三、加強護理宣教
對疾病的認識和態度,影響著病人的行為和生理狀態。護理人員除通過自己的言行、神態去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外,還應加強護理宣教。
四、創造優美舒適的休養環境
環境直接影響著病人的心理活動。優美舒適的環境對病人的心理產生良好的影響,使人心情舒暢,精力充沛,增進健康。
五、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
從病人的實際出發,合理安排其生活制度,可以加速病人對醫院環境的適應。鼓勵病人適當活動,即可消除因肌肉緊張而引起的情緒反應,又可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適當的娛樂、閱讀等也可分散病人對疾病的注意力。
六、合理使用心理療法
心理治療在護理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心理護理的方法主要是指心理治療中的支持療法。這種療法是通過對病人進行心理上的安慰、支持、勸解、保證、疏導和環境調整等方法,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可以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進行。
4. 從臨床醫療實踐,如何診斷患者的美容問題並予以心理治療上的幫助
20世紀是身體美學迅速擴張的世紀,人體藉助大眾傳媒的崛起之勢躍升為最重要的審美對象。迄今為止的絕大多數相應話語都僅僅把身體當作審美客體,這至少在邏輯上是不完整的。
身體美學作為一個片語有以下意義:⑴以身體為審美主體的美學;⑵以身體為審美客體的美學;⑶以身體為審美主體且同時以身體為審美客體的美學。
在如此廣闊的領域里,身體也會在它與萬物的相關性中被提及,但從來沒有被主題化過。這在於中國古代對於美的觀念的限度。一般認為,漢語「美」的原始語義是「羊大為美」和「羊人為美」。「羊大為美」不僅指羊自身肥大健碩,而且指這種羊給人的味美感覺。美在這里和人身體的感覺特別是味覺建立了關系。味覺是品味,是區分和比較。它不僅是對於對象進行感覺,而且也是對於感覺進行感覺。如果說「羊大為美」偏重於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意義的話,那麼「羊人為美」 則突顯了美的宗教性和社會性意義。它主要指人戴著作為圖騰的羊頭跳舞,娛人娛神,達到人神相通。在此舞蹈自身所帶來的身心快樂是重要的。但如此理解的美不僅要從人那裡獲得規定,而且要從神那裡獲得規定。如果我們只是鑒於「羊大為美」和「羊人為美」來解釋中國人的美的觀念,那麼這無疑是片面的。事實上中國人美的觀念主要表達在儒家、道家和禪宗的思想之中。儒家認為美在禮樂,道家主張美在自然,禪宗提出美在意境,如此等等。在這種種關於美的規定之中,我們看到它們都不是從身體及其本性出發的。相反如果身體自身要具有審美的特性的話,那麼它必須獲得這些規定。
與中國古典美學相似,西方的傳統美學也遺忘了身體現象。對於美學基本問題的探討的學科在古希臘是詩學。詩學和哲學的其它學科一樣,都是對於人的不同理性區域的研究。亞里斯多德將人類的理性分為三個方面:理論理性、實踐理性和詩意理性。理論理性相關於認識,實踐理性相關於行為,詩意理性相關於創造。所謂詩學就是關於詩意或者創造理性的科學。其基本內容包括了詩歌的一般本性,它的創作和欣賞等。詩歌在根本上被理解為對於世界的模仿,而模仿本身是人求知的本能,由此它最後被理論理性,亦即被洞見所規定。基於這樣的思想,身體問題根本不在詩學的考察之列。
作為感性學的美學在近代才得以建立。美學學科的命名者鮑姆嘉通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為知意情三個方面,相對於認識的有邏輯學,相對於意志的有倫理學,而相對於情感或者是感性認識的卻沒有一門學科。為此他創立了美學,並認為美學的對象是感性認識的完善,亦即美。因此美學不僅是感性認識的科學,而且是作為完善感性認識的系統學科。身體在感性學中是以矛盾的形態出現的。一方面感性的完善包括了身體的完善,另一方面美學必須否定身體,要控制、改善和引導身體。基於這種特性,美學不僅是理論的,而且也是實踐的。
自近代以來,美學作為感性學一直關聯於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覺。感覺有快感和不快感之分,而在快感之內又有肉體的快感和精神的快感之別。美學研究人的精神的快感,它主要是對於美和藝術的感覺。但感性自身除了感覺之外,它還包括了感性對象,亦即可感覺之物。最後感性還表現為感性活動,也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本身。於是美學作為感性學,作為一門關於美的科學,研究美、美感和藝術,具有非常開闊的視野。因此關於美學的一般理解包括了美的理論、美感的理論和藝術理論等。但在美學中,藝術哲學具有獨特的位置,以致人們用它來替代美學。作為對於藝術現象的哲學思考,它主要興起於德意志唯心主義時期。此時的哲學作為主體性哲學的典型形態,設定了主客體的二元思維模式,並因此成為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學。藝術被理解為人所創造的感性的精神世界。
不管人們在近代如何理解美學,它都始終置於理性哲學的框架內並被理性所規定。對此我們看到了幾種不同的思想體系的設定。康德的批判哲學分為理論理性、實踐理性和判斷力的批判。其中,包括了美學的判斷力批判是其哲學的拱心石,是自然與自由的過渡。美在此被描述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無利害的快感。謝林則認為美和藝術是哲學的最高官能。因為藝術是一種理智直觀,所以它能達到主客觀的同一。與此不同,黑格爾主張美和藝術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與作為表象的宗教和作為概念的哲學相比,作為直觀的藝術處於絕對理念發展的初級階段,而且要被宗教和哲學所克服。在這些理論體系之中,美和藝術被理解為感性的,並相關於理性。在這種感性被理性所規定的意義上,德國唯心主義美學和一切近代美學一樣是理性主義的美學。它們當然是沒有身體和身體性的美學。
身體的美學意義是在現代思想中被發現的。因為現代思想的主流是思考存在的不同意義,所以它們都是「非」理性主義和「反」理性主義的,並由此是廣義的感性主義和審美主義。所謂的美和藝術都置於存在之中。馬克思認為美是人的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的產物,藝術作為意識形態依賴於經濟基礎。尼采強調美是「創造力意志」的直接表達,並因此是人的生命力的實現。海德格爾主張美和藝術是存在的真理自身設入作品,詩意是人在此大地上的居住方式。在這些現代美學思想中,人的形象突顯出來,他或者是馬克思勞動的人,或者是尼采生命沖動的人,或者是海德格爾立於林中空地中的人。特別是在尼採的人形象中,身體的肉身性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審美意義。這在於尼采關於美和藝術的本原的探討在根本上是身體性的。美和藝術首先是人類學的,它是人的生命的沖動;其次是生理學的,它是身體的力量,是肉體和血液的作用;最後是心理學的,它是創造力的感覺。尼採的身體美學具有非凡的意義,它一方面是對於西方傳統古典理性美學的反叛,另一方面是給予後現代美學的遺產。
在後現代,正如沒有傳統意義的哲學一樣,也沒有傳統意義的美學。因此後現代的美學是「非美學」和「反美學」。基於反本質主義和反基礎主義的立場,後現代在根本上反對傳統美學的霸權主義對於美的本質、美感的本質和藝術的本質的思想追求。美和藝術的意義就是無規定性的和非確定性的,是復雜的、多元的和斷裂的。於是美學問題就是語言和文本的解釋問題,是話語分析的一個獨特的領域。從此出發,後現代也打破了現實和藝術的界限,消解了原本和摹本的二元模式。在後現代美學的多元話語中,關於身體及其慾望的話語成為了主導性的話語之一。這在於它自身是無規定性的和非確定性的。但後現代的身體美學不同於現代的身體美學。現代的身體是現實給予的,後現代的身體是話語構建的;現代的身體是被存在所規定的,後現代的身體是被慾望所規定的。
從身體的視角來審視美學的歷史,我們發現,傳統美學一方面忽略了身體的意義,另一方麵包含了思考身體的可能性。這在於感性總是作為身體的感性,它是一個在已思考中尚未思考的問題。現代對於作為存在的身體和後現代對於作為慾望的身體為身體美學則提供了許多思想的資源。
當然,我們也有必要將從身體射出的眼光來看看當代審美的現實和思考它的美學界。眾所周知,美的現象在當代世界中變得越來越普遍和重要。自然美更直接地進入人的日常生活領域。人們不僅要求居住的空間的滿足,而且強調其生態環境。不再只是具有特權的文人雅士,而且一般的民眾也嚮往大自然,旅遊到高山和海邊,親身體驗山水之美。至於社會生活本身,人們正在倡導一種審美文化,讓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充滿審美的情趣。當然各種形態的藝術通過現代的信息技術走出了象牙之塔,它已不是少數人的專利。同時大眾文化的興起使每一個人在工作之餘不僅被動地享受藝術,而且主動地創造藝術,如同一位歌唱家和舞蹈家那樣。
當代生活世界中的美的現象一個特殊的標志就是所謂的生活的審美化和審美的生活化。生活是人的衣食住行,是勞作與交往,它是功利性的。而審美是非功利性的。生活中當然包括了審美的因素,但只有藝術才是純粹的審美活動。因此生活和審美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不過這種歷史上產生的疏遠在現代社會走向了相互關聯,亦即生活審美化和審美生活化。這不是某種生活態度和審美態度的變化,而是一種歷史的生成,也就是生活變成美的,而美變成了生活的。
由於美的現象在當代生活中的特性,對於它的言談成為了日常語言的一個熟悉的言語事實,對於它的思考的「美學」現在成為了哲學學科中最為人所知的學科之一。比起傳統學科的認識論和倫理學所關注的問題,也許惟有美學思考的「什麼是美」這樣的問題對於人們更具有吸引力。美學一方面是形而上的思辯,如對於所謂美的本質、美感的本質和藝術的本質的追尋等;另一方面是形而下的分析,如一些審美現象的描述、審美經驗的歸納等。一般而論,人們將美學分為哲學美學,心理學美學和社會學美學等。哲學美學是關於美學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它將美學的基本問題置於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中。如同心理學美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審美現象一樣,社會學美學則是分析審美現象的社會學意義。現代還不斷產生了許多美學的新興學科,如生態美學、環境美學和景觀美學等。
但身體美學呢?它對於中國當代美學來說仍只是一個問題,還不是一個主題。
3. 身體美學當然主張身體成為美學的主題之一。人們對於美的范圍有許多分類。傳統美學將它劃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現代美學則將自身的觸角伸向了日常生活世界和科學技術領域,關注生活美和科技美。但身體不僅與它們相關,而且就是它們的聚集點。我們可以說,身體美是自然美的頂峰,是社會美的載體,是藝術美尤其是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美的中心。日常生活的美和科學技術的美也與身體美學建立了直接和間接的聯系。因此身體美學的構建不僅突顯了身體美的獨特意義,而且能導致審美領域的某種交叉和重構。
基於身體美的這種特性,身體美學不僅要求身體作為美學的主題之一,而且重申從身體的本性出發探討身體和與之相關的審美現象。這首先要讓身體成為身體自身。它不能再被分割,變為不同的美的領域中的一個碎片,而是要獨立出來,顯示為完整的有機的身體。其次要從身體自身出發來理解身體。因此我們不能只是從自然、社會和藝術等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身體,而是要從身體的角度來透視身體自身。最後以此為基礎去觀看身體在自然、社會和藝術中的相應的審美表現。
這里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讓身體自身作為自身顯示出來。我們關於身體及其審美表現有各種各樣的觀念,這些觀念既可能是日常的,也可能是理論的和邏輯的。它們作為思想的原則規定我們去描述、理解和解釋身體,如同開辟了各種思想的道路。但它也許是迷津,阻礙了我們思考身體自身。因此在此需要的是無原則的批判,即拋棄各種作為原則的關於身體的先見和偏見。
讓我們思考身體自身。任何一個存在於此的身體當然是自然給予的,是父母生育和基因遺傳的;但同時也是文化塑造的,是社會和歷史的成果。因此身體是自然與文化的雙重產物,而且是一個始終自身更新的作品。
這一作品的直接呈現是肉身,即血肉之軀。它表明,身體是活的生命的存在。這往往導致將人理解為動物或者具有動物性。其實這只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判斷。人與動物無疑具有相似性,但他們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縫隙,即人的肉體不是動物的肉體可以置換的。這就是說,人的肉體從一開始就是人的肉體,而不是動物的肉體,因此人最初並不是一般的動物或者只是具有動物性。同時人的身體是有感覺、意識和語言的,這充分地標劃了人的身體的獨特性。人感覺和意識到自己的身體,並且說出自己的身體。於是人的身體不僅現實地存在於此,而且在感覺和意識領域里呈現出來。由於語言,身體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成為了自然和文化相互生成的本原性的場所。我們看到身體一方面是現實給予的,另一方面是被話語建構的。
人的身體的肉體性表現為它的慾望。其生死愛欲就是吃喝性的慾望。人的慾望指向所慾望的。因此它一方面驅動人感覺人自身,形成身體的內感覺,另一方面迫使人感覺人之外,形成身體的外感覺,如視聽和觸摸等。但慾望由於對所慾望的渴求的實現便使自身變成了身體的活動,亦即手和腳的活動。於是人的身體的感性不僅是感官和感知,也不僅是它們作為自身的感性對象,而且也是人的感性活動。其最根本的是人的經濟活動,即通過勞動而滿足吃喝性慾望的身體性行為。這種身體的感性活動甚至規定了身體的感覺及其對象。鑒於這種情況,人的身體不能片面地理解為身體的感覺或者是被感覺的身體,而是要理解為身體的活動和活動的身體。
作為感性活動的身體,身體始終是指向身體之外的。這也就是說身體存在於它的世界之中。身體不僅有一個世界,如它周邊的世界,各種人與物等,而且就是這個世界。這意味著世界不是外在於身體,對於身體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身體最直接的顯現形態。正是在世界中,身體與物打交道,形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他人的身體打交道,形成了人與社會的關系;與神打交道,形成了人與精神的關系。
身體與其世界中的人和物的交互關系促使了身體自身的成長,從而構成了身體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中,身體並非否定自然性而達到文化性,如同人們所設想的逐漸遠離動物而成為人自身,而是身體的自然性和文化性的交互生成。在歷史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身體的自然性和文化性在一種相互對立中激發了各自的活力。因此伴隨著文化性的越來越豐富,身體的自然性也越來越多樣。這種身體的歷史生成就是身體的審美化。
這表現為,身體的慾望及其實現完成了從自然到文化亦即人化的過程,即它們不僅是自然的,而且也是文化的。例如飲食由充飢到美食甚至成為禮儀性的宴會,性慾由生殖到色慾再到生死般的愛情等。讓我們對於身體的這些基本本能的審美化作更細致的描述。
吃的本能是基於人的身體的生命特性。人的身體需要獲得身外的食物,以維系自身的生存和生長,而避免衰弱、疾病和死亡。這種慾望表現為飢餓感,亦即要求通過吃將食物變成身體自身的營養。因此吃的首要的意義是充飢。充飢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生存的第一需要,特別是對於那些處於飢寒交迫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於是滿足充飢的活動甚至成為了推進人的生活乃至一個社會的動力。但當充飢滿足之後,人的飲食行為就不再只是滿足暢胃的需要,而是滿足口舌的需要了。此時吃便成為了在與充飢同時的美食行為。它是對於食物的味道的品嘗。人們不僅要求有一些食物,而且要求有精美的食物;不僅要求食物是有營養的,而且要求食物是形色香味俱全的;不僅要求食物是多樣的,而且要求食物是變化的,如此等等。在此人們往往只是為吃而吃。這種美食的興起直接導致了鑒賞趣味的發展和提升。由此人們不僅品談食物,而且也品談自然、人物和藝術。但吃最後還演化成為一種禮儀。這里吃的行為自身包含了許多吃之外的意義。中國人在春節時用食物祭祀先祖,讓不在場的人和在場的人聚集在一起。西方基督教的聖餐中的葡萄酒和面餅是基督的血與肉,信徒們的領受不僅是對於基督的紀念,而且也是與上帝的共在。至於現代生活中各種私人的和公共的宴飲則具有許多不同的意義:聚會、慶祝、迎接和告別等。
如果說食慾是為了個人的身體不致死亡,那麼性慾則是為了種族的身體不致消失。於是性首先便表現為生殖。人是要死的,但這個要死的人卻在自己的子孫後代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死而復生,且生生不息。在生殖行為中當然有性慾的要素存在,但真正的性慾及其滿足的快樂是與生殖相對分離的。由此性行為不再作為生殖的中介,而是作為性慾本身,如此的性慾及其滿足便以自身為目的。這時性表現為純粹的肉體感官愉悅,它就是人們講的色情之樂。但既不是生殖,也不是色情,而是唯有愛情才是性的最高升華。愛是給予,因此相愛就是給予與被給予。為什麼? 個體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意識到了自身的界限及其殘缺,他只有在異性中才能使之達到完滿。由此異性的存在便是自身渴望和追求的根據。它使人超出自身,在兩性的合一中結束不完滿並達到完滿。在此過程中,每人對於他人而言都是給予者和被給予者。這種給予和被給予是全部身心的。異性不僅渴求精神的溝通,也渴求肉體的交媾,從而成為一體。但這個愛的一體是給予與被給予的統一。於是在愛中便開始了偉大的生成,男女成為了新人。他們既各自展開自身獨特的個性,同時又豐富相互靈肉共生的關系。
這是食慾和性慾在人的身體成長的歷史中展現出來的自然性和文化性意義。它當然也是身體自身審美化最突出的表現。但身體的審美化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作為被感覺的身體,如形體、容貌、氣質、風度等。此外衣服特別是時裝對於身體的美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就某一身體部位而言,衣服既是遮蔽,也是顯露。其次是作為感覺的身體,如視覺、聽覺和觸覺等。除了對於身體之外的感覺,人還有對於身體之內的感覺,如心跳的快慢,呼吸的疾緩,體溫的冷熱以及一些不可言說的感覺。最後是作為感性活動的身體,它包括了由食慾和性慾所推動的人的身體的活動。這既表現在日常生活世界裡人的衣食住行和人際交往,也表現在藝術、體育等專門領域的身體的表演。
但從審美的角度來看,身體在其歷史中遇到了許多問題,它們是反審美的、非審美的和偽審美的。這首先是「無身體」的思想。人們在思考身體和它的相關物時,往往遺忘了身體自身。身體在此是缺席的和不重要的。特別是在「身心」和「內外」的二元模式中,人們重心輕身,重內輕外。於是心靈美高於身體美,內在美高於外在美。他們忽視了身心的互動及其統一。其次是對於慾望的誤解。人們或者認為慾望是丑惡的,對它限制,主張禁慾主義;或者認為慾望是美好的,對它放縱,主張縱欲主義。但慾望本身只是慾望,無所謂美醜。慾望的問題在於它是否超出了其歷史性的邊界。因此關鍵是檢查慾望給並予它一個歷史性的度。再次是關於身體的技術化。在我們這個技術時代里,除了自然性的身體和文化性的身體,還出現了技術化的身體。人們不僅能夠美容和美體,塑造「人造美人」,而且能夠改變性別,重分男女。技術化在介入身體的生產的同時,也介入了身體的消費。藉助於技術滿足人的身體最自然的慾望在現代已是公開的秘密了。
鑒於時代的這種狀況,關於身體的美育問題成為了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其核心是關於身體的審美塑造。實際上,人們早就在從事身體美育的工作。如關於被感覺的身體的美育有體育和健美;關於感覺的身體的美育就更為多樣,對外在感覺的訓練有繪畫和音樂,對內在感覺的訓練有靜坐和瑜珈;關於活動的身體的美育有各種禮儀等。這種種美育類型的目標就是促使人的身體的自然性和文化性的同步生長。
當然,身體美學並不試圖提出某種具體的美育理想。它的根本問題只是對於身體的審美現象的批判,由此思考身體的美學意義。從無原則批判出發的身體美學無非主張身體的自由和解放,同時主張感覺的自由和解放。審美化的身體既不是禁慾主義的囚徒,也不是縱欲主義的奴隸,而是慾望、技術和智慧三種話語的游戲之所。在這樣的意義上,身體美學必須思考什麼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慾望、技術和智慧以及它們所構成的關系。
將身體當作眾多審美客體之一並非新鮮的主張,這種意義上的身體美學的興起並不意味著真正的美學革命。身體美學首要地指以身體為主體的美學,這種意義上的身體美學不是美學的一個學科,而是所有回到了其根基的美學本身。它的誕生意味著美學在漫長的迷途之後終於回歸了身體之根。以身體為主體的美學遲至19世紀下半葉才由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來,並且在20世紀仍未在西方美學中占據主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復雜的。
5. 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有六種:第一.精神分析療法,
第二.支持性心理療專法,屬
第三.行為療法,
第四.森田療法,
第五.認知療法,
第六:催眠療法,
第七:音樂療法.
以上知識一些簡單的介紹,你直接搜索網路石家莊長江心理精神醫院,我也是從這里載過來的。
6. 臨床心理診斷的方法
這是心理咨詢行業很重要的一個主題,表層上的答案就是病與非病版三原則:1.主觀世界和權客觀世界統一性原則。2.精神活動內在協調性原則。 3.個性的相對穩定性原則. 至於真正臨床的診斷,都是每個心理工作者工作幾年十幾年總結出來的,即使報班花錢學習學到的也是有限的.
7. 心理診斷的基本方法
心理診斷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門學科都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測量法、產品分析法、攝入談話法和綜合分析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計劃地用自己的器官或藉助科學的觀察儀器與裝置,對所要研究的對象進行系統的觀察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資料的方法。
1)觀察法分為:自然觀察法和控制觀察法兩種類型。
2)觀察內容包括:外表、行為、語言特點、思維內容、認知功能、情緒、靈感與判斷等。
3)觀察法的實施包括:觀察步驟和注意事項。
2、測量法:
心理診斷的測量法是依據一定的法則,用數量化手段對心理現象或行為加以確定和測定的方法。
1)心理測量的分類:
根據功用劃分為:智力測驗、人格測驗、神經心理學測驗等。
根據測驗方法為:問卷法、作業法、投射法等。
2)測驗過程包括:實施步驟、測驗分數的解釋、注意事項。
3、產品分析法:
產品分析法是通過採集求診者的作品(包括繪畫、手稿、雕刻、雕塑等),結合臨床症狀和其他資料對產品進行分析,從而有效地評估其心理水平和心理狀況的分析方法。
產品分析法分為:自然產品分析法和控制產品分析法。
其過程分為:產品分析、分析結果得到求診者認可及注意事項。
在採用產品分析法時,應該考慮:
1、產品分析法的分類
2、產品的分析
3、產品分析結果要得到就診者的認可
4、注意事項
4、攝入談話法
攝入談話法是通過以問題為中心的會談,從而獲得求診者的背景資料、求診目的和對求診的期望的談話方法。
其操作步驟分為:確定談話主題、確定提問形式、認真仔細傾聽、控制談話方向、談話內容分類、規范結束談話及注意事項。
5、綜合分析法
綜合分析法是綜合求診者各個方面的信息對其進行診斷的方法。
8. 目前的心理診斷一般採用那種方法精神分析法在現在的心理診斷種使用多麼
一、心理診斷的基本方法
心理診斷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門學科都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測量法、產品分析法、攝入談話法和綜合分析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計劃地用自己的器官或藉助科學的觀察儀器與裝置,對所要研究的對象進行系統的觀察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資料的方法。
1)觀察法分為:自然觀察法和控制觀察法兩種類型。
2)觀察內容包括:外表、行為、語言特點、思維內容、認知功能、情緒、靈感與判斷等。
3)觀察法的實施包括:觀察步驟和注意事項。
2、測量法:
心理診斷的測量法是依據一定的法則,用數量化手段對心理現象或行為加以確定和測定的方法。
1)心理測量的分類:
根據功用劃分為:智力測驗、人格測驗、神經心理學測驗等。
根據測驗方法為:問卷法、作業法、投射法等。
2)測驗過程包括:實施步驟、測驗分數的解釋、注意事項。
3、產品分析法:
產品分析法是通過採集求診者的作品(包括繪畫、手稿、雕刻、雕塑等),結合臨床症狀和其他資料對產品進行分析,從而有效地評估其心理水平和心理狀況的分析方法。
產品分析法分為:自然產品分析法和控制產品分析法。
其過程分為:產品分析、分析結果得到求診者認可及注意事項。
在採用產品分析法時,應該考慮:
1、產品分析法的分類
2、產品的分析
3、產品分析結果要得到就診者的認可
4、注意事項
4、攝入談話法
攝入談話法是通過以問題為中心的會談,從而獲得求診者的背景資料、求診目的和對求診的期望的談話方法。
其操作步驟分為:確定談話主題、確定提問形式、認真仔細傾聽、控制談話方向、談話內容分類、規范結束談話及注意事項。
5、綜合分析法
綜合分析法是綜合求診者各個方面的信息對其進行診斷的方法。
二、精神分析療法(Psychoanalysis therapy)又叫心理分析療法、分析性心理治療,是心理治療中最主要的一種治療方法。它是奧地利精神科醫師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創立的。弗洛伊德通過對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經症患者的觀察與治療,以及對他自己內心世界的艱苦分析,提出精神分析理論。該理論有無意識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嬰兒性慾論及精神病理學理化。精神分析療法實施,精神分析的技巧,主要由自由聯想、解釋、釋夢和移情四部分組成。
9. 心理診斷的概述簡述
外延上存在分化 (廣義、狹義)
內涵:都是以觀察法、會談法、實驗法、測驗法來獲取臨床資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對求助者的心理狀態和個性特徵做出判斷。
廣義的心理診斷---以正常成人和兒童為對象的心理測量工作。
狹義的心理診斷---在臨床心理學中作為精神病輔助診斷手段和對各種心理障礙進行確診的測量工作。
嚴格意義的心理診斷---臨床心理學中專門用於咨詢和治療的測量方法。
「心理診斷」一詞最早出現在M.羅夏的《心理診斷》一書中。當時他提出這一概念,專門用於精神病學的。但是這一概念很快便超出了醫學范圍,在臨床心理學中,成人和兒童的智力測量、人格傾向的測定、能力和各類偏常行為的測定工作也被涵蓋在這一概念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由於社會的激變而發生的種種心理障礙,這時也把鑒定和區別各種情緒的手段稱為心理診斷。
心理診斷的定義很多,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心理診斷的實質。一般認為,心理診斷是以心理學的方法和工具為主,對個體或群體的心理狀態、行為偏移或障礙進行描述、分類、鑒別與評估的過程。在對存在心理問題的人進行干預時,心理診斷也被當作為心理問題評估,指的是干預者通過訪談、測驗、觀察、個案、問卷等方法來收集當事人的信息,並運用分析、推論、假設等手段對其心理問題的基本性質加以判定的過程。一般而言,充分地收集信息並有效地加以分類,進而確定影響求助者心理健康的若乾重要變數,是評估問題的主要目的。所以,評估問題既影響著心理干預目標的最終確立,也影響著干預策略的選擇與實施。
心理評估—診斷概念:
心理診斷過分強調結果而忽視了過程,為更確切說明治療之前的決策過程而提出此概念(臨床心理學范圍內)
廣義的心理評估:正常成人和兒童和心理能力和個性的測評以及精神病人的輔助診斷
狹義的心理診斷:專門為臨床心理咨詢和治療而進行的心理測評工作。
心理評估的常用方法:
1、調查法;
2、觀察法;
3、會談法;
4、實驗法
5、作品分析法;
6、心理測驗法
心理診斷的對象與目標
心理診斷的對象是健康人、亞健康人和不健康人,主要診斷的對象是身心處在亞健康中的人。首先,心理診斷是通過心理症狀學知識來研究非健康人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其次是研究心理障礙的診斷和發病規律;最後,特別強調診斷方法,技能和病因的討論。
心理診斷的目標與一般性心理學研究的目標是極不相同的。
一般心理學研究的目標是尋求人類總體或某一群體的共同心理規律;
心理診斷則是以個體為目標,探求某一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確定個體行為與常模偏離的程度和距離。
比如,一般心理學研究受暗示性問題時是為了探求受暗示性的自然分布狀況,而心理診斷則是研究某一個人受暗示的程度以及這種程度在自然分布中的位置,從而由此判斷是不是致病的因素。
心理診斷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一般心理學的研究目標是尋求人類總體或各種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徵與規律,是尋求某些心理特徵在人群中的分布情況,例:接受暗示的難易程度在人群中有一個自然分布。心理診斷目標是以個體為目標,探尋某一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確定個體行為與常模偏離的程度和距離,例:測定某一個體接受暗示的水平,確定它在自然分布中的位置以及與常模的距離,從而斷定是否為致病的原因。
1、區分正常精神活動和異常精神活動
2、尋找心理紊亂的原因
3、對心理紊亂狀態進行分類診斷 1)對象是從沒有任何心理紊亂到患有精神疾病之間的連續帶人群;
2)對象的模糊性較高,推廣難度較大;
3)心理診斷與精神病學關系緊密;
4)心理診斷的重要手段是心理測量;
5)心理診斷要求對問題進行歸類,強調結果和確定性,因此是相對靜止和孤立的;
6)心理診斷的直接目的是對心理紊亂的性質,類別,程度作出判斷,並探所心理問題的原因。 心理診斷是否具有科學性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評定:
1.任何單項測定均應有可比較的常模,常模必須是通過信度和效度都靠得住的量表或測驗做出的。
2.診斷幾乎無法根據一個單項測定而得出,它只能是對多項測定進行綜合分析的結果,這就要求各單項測定之間必須有內在邏輯性。同時,測定結果與臨床症狀應有相對一致性,為此,測定必須接受上述所謂內在邏輯性和相對一致性的檢驗。
3.心理學各基礎學科所驗證了的規律是心理診斷方法的出發點,所以,心理診斷的提出和方法設計都應以各基礎學科的規律和操作原則為依據。
4.心理診斷應接受臨床實踐的檢驗。 任何人都可以直觀地理解心理評估——診斷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正像一個內科咨詢師在決定對病人進行治療之前必須弄清疾病的性質、種類和病情一樣,一個心理咨詢師要想切實解決求助者的心理問題或解除他的心理障礙,就必須對求助者的智力、情緒和個性有一定的了解;對他的個人生活史、目前生活狀況、人際關系、工作性質有一定了解;對他的心理問題或障礙的形成發展、嚴重程度以及對其他心理活動的影響有一個確切的判斷,而後,才能選擇最恰當的治療方法和制定符合求助者實際情況的治療方案。
在心理咨詢和治療的臨床實踐中,上述過程常常被稱為「心理診斷」。但「診斷」這一概念過分強調了結果而忽視了過程,所以,隨著學科發展,為更確切地說明治療之前的決策過程,當前多採用「心理評估一診斷」這一概念。
心理診斷這一概念雖然就內涵方面都是以觀察法、會談法、實驗法或測驗法來獲取臨床資料並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對求助者的心理狀態和個性特徵做出判斷,但由於工作對象和任務的不同,所以使心理評估診斷這一概念在外延方面形成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心理評估,既涉及正常成人和兒童的心理能力和個性的測評,也涉及精神病人的輔助診斷。狹義的心理診斷則是專門為臨床心理咨詢和治療而進行的心理測評工作。精神病的診斷完全是依據精神病學的診斷標准,心理評估只有參考價值,而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症性心理問題的分類和鑒別,則是依據心理診斷的標准,所以,更准確地理解和使用心理評估和診斷的概念,應限制在臨床心理學范圍內。
[案例(摘錄)]
例1 ××,女,19歲,高中畢業,待業,個人愛好文學藝術。
無精神病家族史,身健,無任何軀體不適。就診目的:想克服報復心理。第一次接待時的主訴:我在初中時,對任何事都好強,有時事情做不成功也不服輸,愛和別人辯論,特別愛為自己辯護。有一次一位女同學罵我是阿Q,我很生氣,並想:「我非找機會教訓她一次不可。」升入高中以後,那位同學進了另一所中學,再也見不到她了,但心裡的報復情緒未消。於是便找到她打了她兩記耳光,當時覺得出了氣。可是在打她時有幾個男學生在場,那幾個男學生打抱不平又把我打了一頓,以後,更增強了我的報復情緒,但又找不到好機會,很苦惱。
例2 陳××,男,21歲,大學二年級學生,無特殊愛好。
無精神病家族史,體健,無任何軀體不適。同學陪伴就診。就診目的:解除對他人的成見。陪同人員報告:陳××剛進大學時學習成績還不錯,一年級結束時學習總成績在班裡是前幾名,二年級開始時也沒發現他有什麼不好,後來總是躲著大家,再往後就和別人吵鬧,說班裡其他同學在教室咳嗽或吐痰是針對他的,是故意污辱他,為.此不到班上上課,二年級六門功課不及格,後來休學、留級。回來後不但沒有什麼改變,反而更厲害了。
咨詢師問求助者:你的朋友說的情況是真的嗎?
求助者:是,班裡同學都恨我,嘲笑我,我受不了。
咨詢師:別人咳嗽也可能不是針對你的,是他們患感冒或有呼吸道疾病。
你自己有時也要咳嗽,你是針對別人嗎?
求助者:我咳嗽根本不是針對別人,而他們就是故意的。 +
咨詢師:你不認為你的想法是你自己多疑嗎?
求助者:(沉默)。
對前一例求助者,應進行心理測驗,以便對她的心理障礙進行分析和幫助她克服心理障礙。對第二例,應當立刻建議去精神病院進行診斷治療,因為該例已超出臨床心理診斷的范圍,必須使用臨床精神病學的診斷標准才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從上述兩個案例及其處理方式來看,臨床心理學在對象、任務和方法上與臨床精神病學是極不相同的。為此,心理評估一診斷,作為臨床心理學的一種手段,它只適合於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充其量也只適合於心理疾病邊緣狀態的診斷,對於精神病學只有輔助作用。 1、提問的方法有:
1)確定談話的目標、內容和范圍;
2)確定提問的方式;
3)傾聽來訪者的敘述;
4)控制談話的方向;
5)談話內容的歸類;
6)結束談話。
2、提問中要注意的是:
1)態度要中性;
2)避免提問失誤;
3)嚴格控制引導和提問語言;
4)禁用指責和批評;
5)禁止給出絕對性結論;
6)結束語要誠懇和客氣。 心理診斷的過程可以從不同方面加以分析。
1、從診斷的形式來分為:初診、復診、會診和轉診四個方面。
在心理診斷中,初診、復診、會診和轉診之間不是連續的過程關系。但是,初診和復診之間關系緊密,是成熟的高水平的診斷者一般都要完成的兩個診斷過程。會診和轉診是在特殊情況下發生的,不一定在每次診斷過程中都使用。
2、從心理診斷的具體操作實施來看,心理診斷的過程主要包括:建立心理診斷的同盟關系、確定診斷目的、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問題定性和定量、病因診斷等六階段。
心理診斷六過程是一個內在的邏輯整體。同盟關系的建立是診斷過程的起點,診斷目的的確定是診斷過程的動力,信息資料的收集是診斷過程的必備條件,信息資料的分析是診斷過程的關鍵環節,定性診斷和定量診斷是心理診斷的最高目標,病因診斷是心理診斷的深入環節,也是提高心理診斷質量的重要措施。
10. 臨床診斷的方法有哪幾種
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方法主要有視診、問診、觸診及嗅診4種。每一種方法各有其特點,反映出不同的結果,將這些結果綜合起來加以分析,結合實驗室診斷,可為最後確診提供參考的依據。
(1)視診
視診是用肉眼直接觀察病貂的整體概況或某些局部症狀的方法。通過肉眼觀察,看病貂的異常表現,如精神狀態,眼睛靈活性,被毛的完整性和光澤度,鼻鏡和眼的干濕度,採食情況,糞便的變化,飲水量多少,呼吸表現,頭、頸、軀干、四肢和尾有無異常變化等。根據視診所見典型症狀亦可做出初步診斷。
(2)問診
首先向場中有關人員了解飼養管理的情況,如飼料的種類變化、來源、品種、質量、貯藏等情況,日糧組成,飼料單變化時間,變更前後貂群食慾變化,飼料加工情況等。然後,再向飼養員了解病貂的情況。例如,什麼時間出現食慾不振,有什麼異常現象,糞便的變化,以前得過哪些病等。
(3)觸診
觸診是用檢查者的手感覺檢查疾病。觸診可以確定視診所見症狀的性質,補充視診的不足。觸摸患貂的趾端和患部的溫度、硬度,局部有無波動,以及皮膚的完整性如何等。觸診對診斷水貂黃脂肪病、膿腫、膀胱結石有實用意義。黃脂肪病在鼠蹊部皮下可觸摸到面團狀或索狀的硬脂肪、塊。
(4)嗅診
用診斷的嗅覺,去識別病貂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氣味,有無特殊的腥臭味。犬瘟熱病患貂發生化膿性結膜炎、鼻炎尤其是皮炎時,可聞到特殊的腥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