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艾灸臉部哪些穴位可以起到美容效果
炙療不但可以防病保健,還可以美容健美。女性只要正確地掌握了灸療的方法與穴位,內每年在月經間容歇期抽時間灸上半個小時的時間,連續灸20次左右,就可以長葆青春的容顏。 【中醫好輕松艾灸療法】 取穴:關元、歸來、足三里、太沖、腎俞、命門、肝俞。 灸法:可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10~15分鍾,每日1次,連續灸20次;或用溫灸器灸,把溫灸盒置於腹部和背部穴位上施灸30分鍾,背部和腹部穴位交替使用,每日灸1次,連續灸20次;還可以用隔姜灸,取棗核大的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壯,隔日灸1次,連續灸20次,也可用隔附子餅灸,取棗核大的艾炷施灸,每穴灸5~7壯,隔日灸1次,連續灸20次。
『貳』 艾灸美容灸哪些地方
艾灸通過點燃艾絨直接,或間接地作用在體表的經穴或患病部位,通過施以溫熱的刺激,從而達到經絡溫通、扶正去邪的作用。中醫認為,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等作用。《本草正義》說:「古人灸法,本無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經大量臨床資料表明,艾灸還有治面部皺紋、雀斑、痤瘡、凍瘡等美容養生功效。
平復面部皺紋:患者仰卧,將鹽末填平臍孔,取0.3厘米厚度的鮮姜1片,用針穿刺鮮姜數孔後置於臍上,薑片上置中艾炷(如黃豆大)點燃施灸。如局部灼熱難忍受,將薑片向上稍提起片刻,再放下施灸,反復操作,至艾炷全部燒完再換一艾炷,至局部皮膚產生潮紅為度。每晚1次,有益氣健脾等功效。
雀斑:以艾條點燃後,熏熨合谷、曲池及面雀斑處,使局部有溫熱感,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施灸時,小心艾灰掉落在面部,灼傷皮膚,每晚或隔日晚上施灸1次。
黃褐斑:卧前取1支艾條,點燃後在面部黃褐斑局部施灸,艾條距皮膚2~3厘米,至局部皮膚產生紅暈,自覺有溫熱感。施灸10分鍾左右,施灸時,小心艾灰掉落燙傷皮膚。
面部虛胖:每晚臨睡前,將艾條點燃,端坐床前,分別炙足三里、天樞、中脘穴,每穴懸灸5分鍾左右,局部出現紅暈,自覺溫熱舒適感為度。
痤瘡:將艾條點燃後,在面部顴骨、下關、巨骨、迎香等穴上施灸,距穴約1~2厘米,每穴灸2分鍾,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叄』 艾灸的穴點陣圖
足三里 關元穴襲 氣海穴 神闕穴 腎俞穴 膏育俞 穴風門 穴三陰 交臍 療風池穴 大椎穴 湧泉穴
《扁鵲心書》雲:"人於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由於灸能益氣溫陽,而人身的陽氣有"衛外而為固"的作用,若能使陽氣保持常盛,正氣充足,則病邪不易侵犯,身體就會健康。
『肆』 宮寒艾灸哪個部位 宮寒艾灸的四大部點陣圖
宮寒可艾灸關元穴、神闕穴、命門穴。『伍』 艾灸哪些穴位可以美容
合谷穴位於第1,2掌骨之間,在第2掌骨的重點,橈側邊緣處。
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具有清泄陽明,祛風解表,舒筋鎮痛,通絡開竅,清熱解毒的作用,艾灸該穴位能收到養生,保健,美容的效果。對熱症引起的痤瘡有良好的調節效果。
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約7厘米),在掌長肌腱和橈側屈腕肌腱之間。也是重要的保健穴位,因為具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舒筋活絡的作用,所以艾灸該穴位也有很好的養生保健,美容養顏效果。
足三里穴位於犢鼻穴下3寸(約10厘米),當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具有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益氣養血,疏風化濕,通經活絡,扶正培元的作用,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機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增強免疫功能,調暢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淡化黃褐斑,還可以幫助水液代謝,消除皮下水腫和眼部組織液聚集,以消除眼袋。
位於臍上1寸,再旁開2寸,艾灸該穴位可以增強腹部肌纖維的彈性,增加血流量,同時可以調理氣血,疏通經氣,使氣血上輸下達,從而預防皮膚老化。
肺俞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艾灸該穴位有助於增強表皮細胞的代謝能力,使皮膚細膩,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脾俞穴位於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艾灸該穴位可增強機體對營養的吸收能力,使新陳代謝的機能旺盛,並且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造血功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此外還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防止瘀血沉積,並且能幫助色素代謝和水液代謝,具有消除黑眼圈和眼袋的作用。
曲池穴為多血多氣之手陽陰大腸經的合穴,具有良好的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功效和清熱解毒作用,艾灸該穴位有利於促進大腸氣血暢通,促進毒素,廢物排出,從而起到養顏抗衰老的作用。還可以調節因肺熱及血熱引起的痤瘡。
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處,艾灸該穴位可以促進水液代謝和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黑眼圈。
『陸』 艾灸條的使用方法
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迴旋灸: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6)美容艾灸哪些部點陣圖擴展閱讀:
綜合作用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
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靈樞·禁服》亦雲:「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
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雲:「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
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
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
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
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
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范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
《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
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壽
穴位: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葯用艾條,分別對准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鍾,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本質上的,另一個是表面上的。化妝品可以掩飾你的不足,手術可以改造你的結構,可以滿足你暫時的虛榮心,但這些都無法給你真正的健康。
因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駐,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那又是另一種不同層次上的美。通過吃葯,打針或者鍛煉,你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達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沒有灸療好,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凈,這往往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
有這么幾種女性: 1、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
2、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於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虛胖的女性,並不是營養過剩,但營養過剩不過是西醫上的一個概念,中醫裡面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哪個中醫也這樣瞎嚷嚷,那肯定個半吊子。
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並不是營養過剩,而是陽能不足,往往是因為在懷孕期間,父母還有不少的性生活,導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腎機能失衡,脾臟運化無力。虛胖女性則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過多。太過肥胖往往是因為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
4、乳頭過早地顏色變暗淡,或者乳頭凹陷的女性,往往嚴重肝腎虧虛,沖脈,任脈虛寒,有的甚至還有咳嗽的毛病。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柒』 艾灸美容穴位
針對這些最常來見源的問題,艾灸美容是採用先在頭部的主要穴位(太陽穴、睛明穴、百會穴、四白穴等)施灸,然後再在身體上的穴位(關元穴、足三里、三陰交等)施灸的辦法,從身體和面部靠近穴位一同對證調理女性的身體體質,可以說是給女性朋友整個身體「做美容」。當然,美麗的成果也自然會明顯的體現在臉上。
一般臉上的每個穴位施灸3~4分鍾,身體上的每個穴位施灸5~6分鍾,一個治療下來大概1小時左右,如果能用艾灸堅持這樣做幾個療程,女性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皮膚紅潤光潔,身體很舒服,精神也更加飽滿。這都是化學護膚品美容所達不到的效果。
『捌』 減肥艾灸哪些部點陣圖解
取穴: 中脘、神闕、天樞、關元、足三里、陰陵泉、豐隆、三陰交。使用艾灸盒或直接手持灸,每次艾灸一個小時,腰圍和大腿很快就可以減下來。真艾本草堂。
『玖』 艾灸美容技法圖解的目錄
上篇艾灸美容法基礎知識
第一章艾灸療法和艾灸美容法簡述
一、艾灸療法
二、艾灸美容法
第二章艾灸美容法的特點
一、簡單易學
二、工具簡單
三、治療范圍廣泛
四、療效快捷
五、安全可靠
六、輕松舒暢
第三章艾灸美容法的功效
一、溫散寒邪活血行氣
二、補虛強壯回陽固脫
三、清熱瀉火消瘀散結
四、補益中氣升陽舉陷
五、調整陰陽平衡五臟
六、疏風解表溫肌祛邪
七、溫通經絡除邪止痛
八、強壯臟腑防病保健
九、增強體質延年益壽
第四章艾灸美容法的作用機制
一、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二、增強機體的血流速度
三、調整內分泌系統
四、延緩機體衰老
五、延緩骨質疏鬆
六、緩解類風濕關節炎
七、具有鎮痛作用
八、降低血壓
九、治療血脂異常
十、阻抑肺纖維化
第五章艾灸美容法的治療范圍
一、祛黃氣美面上容顏
二、消皸裂令肌膚滋養
三、升中氣補陽健體魄
四、止瘙癢涼血祛風邪
五、淡色斑滋陰降火邪
六、減痹痛溫經通脈絡
七、散癤腫通絡消瘀滯
八、除肢痛溫經消寒濕
九、消炎症散結清血熱
十、清疹疥清熱解病毒
十一、拔瘡疹除濕泄火熱
十二、防未病培元健體魄
第六章艾葉的選用
一、艾葉的性狀
二、艾葉的化學成分和作用
三、艾葉的性味和功效
四、艾葉的選擇
第七章艾灸美容的原料
一、艾絨
二、艾炷
三、艾條
第八章艾灸美容體位和程序及時間和療程
一、艾灸美容法的體位
二、艾灸美容法的程序
三、艾灸美容的時間
四、艾灸美容法的療程
第九章艾灸美容法的補瀉和艾炷的選擇
一、艾灸的補瀉
二、艾炷的選擇
三、艾炷的標准
四、艾灸的壯
第十章艾灸美容法的種類
一、艾炷灸
二、艾條灸
三、溫灸器灸
四、其他艾灸方法
第十一章艾灸美容常用經穴
一、艾灸美容常用經絡
二、艾灸美容常用穴位
第十二章艾灸美容法的程序和灸後處理
一、施灸程序
二、灸後處理
第十三章艾灸美容的禁忌及注意事項
一、禁忌
二、注意事項
下篇艾灸美容臨床證治
第一章直接損美性疾病
一、面色蒼白
二、面肌痙攣
三、面神經麻痹
四、甲癬
五、手癬
六、足癬
七、雞眼
八、毛囊炎
九、面部癤腫
十、乳腺炎
十一、流淚症
十二、上瞼下垂
十三、斜視
十四、丹毒
十五、落枕
十六、扁平苔蘚
十七、銀屑病
第二章間接損美性疾病
一、手足厥冷
二、乳腺增生
三、腮腺炎
四、扁桃體炎
五、耳聾
六、中耳炎
七、過敏性鼻炎
八、慢性喉炎
九、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十、頸椎病
十一、肩關節周圍炎
十二、網球肘
十三、郁證
十四、外陰白斑
十五、外陰瘙癢
十六、子宮脫垂
十七、帶下病
十八、便秘
附錄
一、《針灸集成》53禁灸穴
二、《針灸大成》禁灸穴歌
『拾』 人體艾灸學點陣圖面部有哪幾個穴位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開5分,鼻唇溝內。
主治: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於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壓有「通氣」感。
太陽穴
位置: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移1寸凹陷處。
主治:醒腦明目,袪風鎮痛,清堵除煩。適用於頭痛頭暈、偏頭痛、神經衰弱、感冒、視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重按較痛,有時向四周發散。
下關穴
位置:顴弓下緣,下顎切跡之間的凹陷處,閉口取穴。
主治:下顎關節炎、面頰肌膚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鳴耳聾等病症。
四白穴
位置:四白穴位於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主治: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指壓該穴道,能提高眼睛機能,對於近視、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療效。
名解:四白。四,數詞,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圍空間。白,可見的顏色、肺之色也。四白穴名意指胃經經水在本穴快速氣化成為天部之氣。本穴物質為承泣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其性溫熱,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時,因吸收脾土之熱而在本穴快速氣化,氣化之氣形成白霧之狀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見,故名四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