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巨幼細胞性貧血有哪些表現
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主要以消化道症狀為主,如食慾減退、腹脹、腹瀉及舌炎等,以舌炎最為突出。此時,患者舌質紅、舌乳頭萎縮、表面光滑,俗稱「牛肉舌」,伴有疼痛。維生素B12缺乏時,常伴神經系統表現,如乏力、手足麻木、感覺障礙、行走困難,或「踩棉花樣」感覺等周圍神經炎、亞急性或慢性脊髓後側索聯合變性,後者多見於惡性貧血,兒童和老年患者常出現精神症狀,如嗜睡或精神錯亂。其主要臨床類型有以下3類。
(1)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以葉酸缺乏為主,患者常有營養缺乏病史,新鮮蔬菜攝入少,又極少攝入葷食,加上飲食和烹調習慣不良,因此常伴有復合性營養不良表現,如缺鐵、缺乏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及蛋白質。本病好發於妊娠期和嬰兒期。1/3的妊娠女性有葉酸缺乏。妊娠期營養不良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常發生於妊娠中末期和產後,感染、飲酒、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以及合並溶血、缺鐵及分娩時出血過多均可誘發本病。嬰兒期營養不良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好發於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
(2)惡性貧血是原因不明的胃黏膜萎縮而導致的內因子分泌障礙以及維生素B12缺乏。多數病例發生在40歲以上,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惡性貧血的發病可能和自身免疫有關,90%左右的患者血清中有壁細胞抗體,60%的患者血清及胃液中找到內因子抗體,有的可找到甲狀腺抗體。惡性貧血可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顯著萎縮,有大量淋巴、漿細胞的炎性浸潤。本病和遺傳也有一定關系,患者家族中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脊髓後側索聯合變性和周圍神經病變發生於其中70%~95%的病例,也可先於貧血出現。
(3)葯物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某些葯物可干擾葉酸或維生素B12的吸收和利用,如氨甲喋呤、氨苯喋啶、乙胺嘧啶、苯妥英鈉、魯米那鈉等。
② 老年人罹患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後,在飲食上應注意什麼
臨床上巨幼細胞性貧血的患者絕大部分都是老年人。除葯物治療外,其中飲食上內要注意3點。
(1)多食容含維生素B12或葉酸豐富的食物如肉類、肝、魚、蛋、腎、奶等;綠色新鮮蔬菜、水果、酵母、肝、腎和蘑菇中維生素B12的含量也較高。
(2)糾正偏食,改進飲食種類長期素食的老人易出現維生素B12缺乏。食用蔬菜量過少者易出現葉酸缺乏。當牙齒脫落的老人出現咀嚼困難,或腦卒中(中風)的老人出現吞咽困難時,應為他們調整飲食成分,為他們製作軟食或糊狀飲食,保證老人的營養。
(3)改正不良烹調習慣葉酸的性能不穩定。光照及煮沸即可分解破壞葉酸。腌制及儲存過久也可破壞葉酸。因此,去掉不良烹調飲食習慣顯得非常重要。
③ 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飲食要注意哪些
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一般都存在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人體主要是通過飲食來攝取專這兩種營養元素的,因此,正屬確的飲食對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康復而言,非常重要。
首先,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和不長期素食。同時,應針對性地多吃富含葉酸的綠色新鮮蔬菜和發酵類食物及富含維生素B12的動物性食物,應為嬰幼兒及時添加輔食,適時增加菜湯、果羹等食品。改善烹調習慣,避免烹調過度,因為葉酸在高溫環境下易於被破壞。多食用含維生素C的食物或水果,因為缺乏維生素C時,葉酸的吸收率也會下降。同時,還要忌酒。
④ 巨幼細胞性貧血該怎麼治療
(1)病因治療仍是關鍵應積極通過積極而全面的全身檢查來發現和去除病因。主要包括胃鏡、腸鏡檢查等,以便發現原發疾患。
(2)補充治療也就是「缺啥補啥」,應補足應有的儲存量。維生素B12缺乏時,可肌肉注射維生素B12,每天100μg,連續2周,以後改為每周2次,共4周,或直到血紅蛋白恢復正常為止,這即是最初6周的治療,維生素B12總量應在2000μg以上。以後則改為維持量,每月100μg,也可每2~4月給予1mg,但應每月給予一次維持量,這樣患者的復發機會較少。
有神經系統症狀者維生素B12劑量應稍大,且維持治療宜每2周進行一次。神經系統症狀持續存在的時間超過1年者難以恢復。凡惡性貧血、胃切除者,以及先天性內因子缺陷者,均需終身維持治療。維生素B12缺乏者是禁止單用葉酸治療的,因為這會加重神經系統的損害。
葉酸缺乏者可口服葉酸治療,每日3次,每次5mg。對腸道吸收不良者也可肌肉注射甲酸四氫葉酸鈣3~6mg/天,直至貧血和病因被糾正為止。如果不能明確患者缺乏的是哪一種營養素,也可以將維生素B12和葉酸聯合應用。也有人認為對於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的治療,兩者合用比單用葉酸的效果好。
補充治療開始1周後,網織紅細胞升高達到高峰,2周內白細胞和血小板恢復正常,約4~6周貧血得到糾正。
⑤ 巨幼細胞性貧血是種怎樣的疾病
巨幼細胞性貧血是指由於葉酸及(或)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並合成障礙所致貧專血。其特點為外周血屬的紅細胞體積增大,骨髓中出現形態及功能異常的巨型變細胞。這種幼稚細胞多數在骨髓內破壞,成為無效應細胞生成。除造血細胞外,在運轉較快的細胞和胃腸道上皮細胞等,也有類似的改變。
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貧血,並見有貧血的一般症狀;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及舌炎,舌質紅、乳頭萎縮、舌面光滑;乏力,手足麻木、感覺障礙、下肢步態不穩、行走困難。
⑥ 巨幼細胞性貧血是怎樣的
巨幼細胞性貧血是指由於葉酸及(或)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並合成障礙所致貧血。其特點為外周血的紅細胞體積增大,骨髓中出現形態及功能異常的巨型變細胞。這種幼稚細胞多數在骨髓內破壞,成為無效應細胞生成。除造血細胞外,在運轉較快的細胞和胃腸道上皮細胞等,也有類似的改變。
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貧血,並見有貧血的一般症狀;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及舌炎,舌質紅、乳頭萎縮、舌面光滑;乏力,手足麻木、感覺障礙、下肢步態不穩、行走困難。
⑦ 巨幼細胞性貧血是怎麼引起的
巨幼細胞貧血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葉酸或(及)維生素B12缺乏。 1.葉酸缺乏的病因 (1)攝入不足:葉酸每天的需要量為200~400µg。人體內葉酸的儲存量僅夠4個月之需。食物中缺少新鮮蔬菜、過度烹煮或腌制均可使葉酸丟失。乙醇可干擾葉酸的代謝,酗酒者常會有葉酸缺乏。小腸(特別是空腸段)炎症、腫瘤、手術切除及熱帶性口炎性腹瀉均可導致葉酸的吸收不足。 (2)需要增加:妊娠期婦女每天葉酸的需要量為400~600µg。生長發育的兒童及青少年以及慢性反復溶血、白血病、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及長期慢性腎功能衰竭用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葉酸的需要都會增加,如補充不足就可發生葉酸缺乏。 (3)葯物的影響:如甲氨蝶呤、氨苯蝶啶、乙胺嘧啶能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的作用,影響四氫葉酸的生成。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對葉酸的影響機制不明,可能是增加葉酸的分解或抑制DNA合成。約67%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的患者葉酸在腸內的吸收受抑制。 (4)其他:先天性缺乏5,10-甲醯基四氫葉酸還原酶患者,常在10歲左右才被診斷。有些加強護理病房(ICU)的患者常可出現急性葉酸缺乏。 2.維生素B12缺乏的病因 (1)攝入減少:人體內維生素B12的儲存量約為2~5mg。每天的需要量僅為0.5~1µg。正常時,每天有5~10µg的維生素B12隨膽汁進入腸腔,胃壁分泌的內因子可足夠地幫助重吸收膽汁中的維生素B12。故素食者一般約需10~15年才會發展為維生素B12缺乏。老年人和胃切除患者胃酸分泌減少,常會有維生素B12缺乏。由於有膽汁中的維生素B12的再吸收(腸肝循環),這類患者也和素食者一樣,需經過10~15年才出現維生素B12缺乏的臨床表現。故一般由於膳食中維生素B12攝入不足而致巨幼細胞貧血者較為少見。 (2)內因子缺乏:主要見於萎縮性胃炎、全胃切除術後和惡性貧血患者。發生惡性貧血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患者常有特發的胃黏膜完全萎縮和內因子的抗體存在,故有人認為惡性貧血屬免疫性疾患。這類患者由於缺乏內因子,食物中維生素B12的吸收和膽汁中維生素B12的重吸收均有障礙。 (3)嚴重的胰腺外分泌不足的患者容易導致維生素B12的吸收不良:這是因為在空腸內維生素B12-R蛋白復合體需經胰蛋白酶降解,維生素B12才能釋放出來,與內因子相結合。這類患者一般在3~5年後會出現維生素B12缺乏的臨床表現。由於慢性胰腺炎患者通常會及時補充胰蛋白酶,故在臨床上合並維生素B12缺乏的並不多見。 (4)小腸內存在異常高濃度的細菌和寄生蟲也可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因為這些有機物可大量攝取和截留維生素B12。小腸憩室或手術後的盲端襻中常會有細菌滋生以及腸內產生的魚絛蟲,都會與人體競爭維生素B12,從而引起維生素B12缺乏。 (5)先天性轉鈷蛋白Ⅱ(TCⅡ)缺乏及接觸氧化亞氮(麻醉劑)等也可影響維生素B12的血漿轉運和細胞內的利用,亦可造成維生素B12缺乏。
⑧ 巨幼細胞性貧血時怎樣補充營養
巨幼細胞貧血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葉酸或(及)維生素B12缺乏。 1.治療基礎疾病,去除病因 2.營養知識教育糾正偏食及不良的烹調習慣。 3.補充葉酸或維生素B12 (1)葉酸缺乏:口服葉酸5~10mg,3次/d。胃腸道不能吸收者可肌內注射四氫葉酸鈣5~10mg,1次/d,直至血紅蛋白恢復正常。一般不需維持治療。 (2)維生素B12缺乏:肌內注射維生素B12100µg1次/d(或200µg,隔天1次),直至血紅蛋白恢復正常。惡性貧血或胃全部切除者需終生採用維持治療,每月注射100µg1次。維生素B12缺乏伴有神經症狀者對治療的反應不一有時需大劑量500~1000µg/(次·周)長時間(半年以上)的治療對於單純維生素B12缺乏的患者,不宜單用葉酸治療否則會加重維生素B12的缺乏,特別是要警惕會有神經系統症狀的發生或加重。 (3)嚴重的巨幼細胞貧血患者在補充治療後:要警惕低血鉀症的發生。因為在貧血恢復的過程中,大量血鉀進入新生成的細胞內,會突然出現低鉀血症,對老年患者和有心血管疾患、納差者應特別注意及時補充鉀鹽。
⑨ 巨幼紅細胞貧血患者應選擇哪些食物
巨幼紅細胞貧血是葉酸、維生素B12缺乏,或某些葯物影響核苷酸代謝,導致DNA合成障礙而引起的一種大細胞性貧血,也是臨床常見的貧血之一,多見於嬰幼兒、孕婦、乳母和進食新鮮蔬菜、肉類較少的人群。巨幼紅細胞貧血患者應積極做好營養治療,葯物所致的應酌情停葯。營養治療要注意同時攝入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堅持均衡飲食,並根據病況酌情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12制劑。
(1)攝入均衡飲食
自然界中的葉酸多以二氫葉酸形式存在,廣泛存在於各類動植物食物中。自然界中維生素B12主要有細菌合成,植物性食物中基本不含維生素B12,因此要注意均衡飲食,糾正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同時攝入動物性食物和新鮮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以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12。
(2)口服葉酸制劑
口服葉酸至貧血症狀消失,如無原發病不需維持治療。同時,有維生素B12缺乏者,需兩者同時補充,否則會加重神經系統損傷。
(3)補充維生素B12
根據不同患者病情,選擇口服或肌肉注射維生素B12。巨幼紅細胞貧血如合並有神經系統症狀表現,應持續治療半年至一年;惡性貧血患者則需終身治療。
(4)宜選食物
富含葉酸的食物如黃豆、菠菜、芹菜、豬肝、腐竹、番茄、小白菜、花生、核桃、竹筍、蒜苗、豌豆、雞蛋、豆腐、橘子等;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主要有畜禽肉類、蛋類、魚類、豬肝、海蟹等。
(5)少選或忌選食物
攝入食物宜多樣化,無特別禁忌。繼發性巨幼紅細胞貧血患者應注意原發病的飲食禁忌。
⑩ 什麼是巨幼細胞性貧血
巨幼細胞性貧血是由於體內缺乏葉酸或/和維生素B12,致使細胞內脫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專礙所引起的一組貧屬血,亦可因遺傳性或葯物等獲得性DNA合成障礙引起。此病特點是外周血及骨髓中的紅細胞平均體積、平均血紅蛋白含量及濃度均明顯高於正常,具有特殊的紅細胞巨形及粒系、巨核細胞系巨形改變,因此,人們將這種貧血稱為巨幼細胞性貧血。此類巨幼紅細胞易在骨髓內被破壞,出現無效性紅細胞生成,所以患者因此而發生貧血,同時還會並發白細胞、血小板減少。
這種貧血可以由維生素B12或葉酸的單獨缺乏引起,也可以因同時缺乏而引起。在我國,因葉酸缺乏而導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較多見,發病區域以山西、河南、山東和陝西等西北地區為主,患病率為5.3%。本病也見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此外,妊娠女性和老年人也常患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