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女子是怎麼化妝的
敷粉:中國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隨後又發展出鉛粉、紫粉、珍珠粉、乾粉、水銀粉、檀粉、香粉等豐富的妝粉。東方女子追求肌膚白皙,妝容時先在臉上敷粉。這類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鉛,所以又稱鉛華。除鉛華,各朝也調配自己獨特的妝粉。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伴隨著敷粉,女子往往還要施朱,即在臉頰上施一定程度的紅色妝品,使面色紅潤。這種妝品便是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據史書記載,「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可見胭脂對婦女面部化妝的重要。
眉妝:中國傳統妝容不重眼妝,但極重眉妝。早在周代《楚辭·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的描述,說明用黛畫眉之俗,由來已久。《詩經》有「螓首蛾眉」,漢魏時期出現了「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唐代眉妝更是長、闊、濃的集錦之作,宋明時期的眉妝又重新興起纖細秀麗的長蛾眉。
點唇:中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歷史由來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筆下《神女賦》中就有「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詞句。劉熙《釋名·釋首飾》一書中便記載了點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點唇的式樣千變萬化,不拘一格,總的來說以嬌小濃艷為美,俗稱「櫻桃小口」。
面飾:面飾是女子飾容的常見手法,主要分為四種「額黃」「花鈿」「面靨」和「斜紅」。「額黃」是以黃色顏料染畫於額間而得名,也稱「鵝黃」「貼黃」「鴉黃」等。唐代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載:「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五代牛嶠《女冠子》詞:「鵝黃侵膩發,臂釧透紅紗。」北朝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載譽歸來後,也不忘「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些詩詞中提到的便是額黃妝。
斜紅:形如月牙,色澤鮮紅,分列於面頰兩側,鬢眉之間,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還故意描成殘破狀,猶如兩道刀痕傷疤,亦有作捲曲花紋者。
花鈿:專指一種飾於額頭眉間的額飾,也稱「額花」「花子」等。花鈿圖案繁復多變,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狀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為多見,這便是承繼於南朝壽陽公主的梅花妝。五代牛嶠《紅薔薇》詩:「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酒泉子》詞:「眉字春山樣,鳳釵低裊翠寰上,落梅妝。」均詠的是此種梅花形花鈿。
面靨:又稱妝靨。靨指面頰上的酒窩,因此面靨一般指婦女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古代的面靨名稱叫「的」(也稱「勺」)。指女子點染於面部的紅色圓點。面靨的形狀也並不只局限於圓點,而是各種花樣、質地均有。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
發髻: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山以草木為本,人以頭發為本」,把頭發看成是生命的象徵。而擁有一頭濃密的秀發,做出各種精美的發髻,插戴各種華麗的首飾,成為女子傳統妝容中不斷的追求,也因此誕生了成百上千種發式。
② 化妝古代怎麼說
梳妝。
梳妝(櫛掠),指婦女化妝打扮。見唐 秦韜玉《貧女》詩:「誰愛風流高格調內,共憐時世儉梳粧。」
「梳妝」容又可分為「梳頭」和「化妝」。梳妝可以根據設計的需要,表現出古代、古典、現代、時尚、簡約等設計風格。比如生活梳妝、新娘梳妝、宴會梳妝、舞台梳妝、影視梳妝等。在現在的職業中,比如影視劇組負責梳妝的稱為梳妝師。
(2)古代是如何化妝擴展閱讀:
有關梳妝的詩句:
《小桃紅·曉妝》元代:喬吉
紺雲分翠攏香絲,玉線界宮鴉翅。露冷薔薇曉初試。淡勻脂,金篦膩點蘭煙紙。含嬌意思,殢人須是,親手畫眉兒。
釋義:烏黑噴香的秀發像去一樣堆擁,用玉還分紮成宮鴉翅的發式。在寒露浸潤薔薇花的拂曉開始梳妝打扮,臉上均勻地塗抹上淡淡的粉脂。細心襯飾插上金篦,再巾上香片花黃,面含嬌媚,洋溢著無限的情思。定要讓人為之神魂顛倒,再親手描畫娥眉。
③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的
古代女人化妝最常用的三樣寶貝:
1、妝粉。昔人擦的粉質料多選自「米粉內」,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容。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外形,使用的時分就能塗成個明白臉。固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連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達到從里到外的美白效果。正在臉上搽粉古代稱傅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連續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
2、黛粉。正在戰國時,還沒有特定化眉毛的質料,女人們都用柳枝燒焦後塗正在眉毛上。隨後出現了「黛」,一種躲青色礦物。描畫前務必先將黛放正在石硯上磨成粉狀,然後加水調和。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多見的一種化妝要領,孕育發生於戰國時期。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昔人愛美之心的濃重。
3、胭脂。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喊「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賣腮紅使用。後來人們正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進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密密的脂膏,今後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④ 古代的美人是如何化妝的呢
從古到今,女性追求美麗的腳步從來沒停止過,愛美之心自古有之,古代的小姐姐們和美人們也是要化妝的,只不過種類比我們現代要少的多。
硃砂本來沒有粘性,塗在嘴上很容易被唾液給溶化,因此古人就在硃砂里摻入了適量的動物油,這種很接近現在我們用的口紅。
第三:畫眉
眉毛是重中之重,有句話說的好,“面部一枝花,全靠眉當家”古人美人們同樣追求眉若遠山的美態,古代沒有現在用的眉筆,一般用的是石黛。
石黛是一種黑色礦物,將石黛放在黛硯上磨,碾成粉末後加水調和,蘸著就可以畫眉毛了,當然有些古代美人們買不起石黛,就用燃燒過的火柴頭沾上水塗抹在眉毛上。
綜上所述,因為古代化妝技術不發達,化妝品比較匱乏,因此古代美人化妝沒有我們現代女性更濃妝艷抹,而且也沒有眼線美瞳睫毛膏等黑科技。
⑤ 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妝的
從古至今,女子的妝容都是非常被看重的。俗話說,女為悅己者容,所以為了能夠在自己的心上人面前展現出自己最美的一面,學習怎樣畫出一個完美的妝容是每一個女子都不可懈怠的功課。因此,現在網上出現很多的化妝技巧教學視頻,對於很多化妝小白來說還是有很大的用處的。
不過對於像小編這樣的手殘黨來說,就算是再好的教學視頻也不能拯救我的雙手。人們都說,眉是五官之首,要想自己的妝容好看,眉是最關鍵的一步。畫好了眉毛,你的妝也就成功了一半了。不過小編一直覺得眉毛真的是很難畫,畫了這么一年多的眉毛,我依然不能夠畫出好看的眉妝,要不就是太細、要不就是太粗,或者左右不對稱都是常有的事。
古時候的女子也會化妝,不過他們的妝容畫出來可能沒有現在的自然。那時候沒有BB霜,沒有氣墊,沒有腮紅,沒有眼影,更沒有高光。但是他們有他們的化妝工具,有他們的化妝技巧和方式。下面,小編既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女子在化妝的時候常用的幾種化妝工具。
黛粉,就相當於現代女子用的眉筆或眉粉,是用來畫眉毛的。黛粉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的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就成了最初的畫眉方式。後來,人們發現黛也可以用來畫眉毛,便用黛取代了柳枝。漢朝時期女子多用石黛來畫眉。
石黛是一種黑色的礦物質,女子在用其畫眉之前,必須先將其放在石硯上面碾磨,碾成粉末狀的,再加適量的水進行調和,調好之後,就可以用來畫眉了。
到了南北朝時期,女子畫眉就很少再用石黛了,而是改用青雀頭黛,是從西域引進來的畫眉材料,呈深灰色。到了隋唐時期,女子畫眉時用的更多的是螺子黛。螺子黛出產於波斯國,可以直接蘸水使用,不用碾磨,更加方便。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對於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沒有多大的抵抗力。所以女子為了能夠讓自己喜歡的男子也喜歡自己,通常都會在自己的妝容上面下功夫。古代女子的妝容雖然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很奇怪,但是在當時來看也是一種很漂亮的妝容。小編只是簡單地介紹了幾種古代人的化妝工具,歡迎大家補充。
⑥ 古代女子怎麼化妝
化妝並非現代女性的專利,古人化妝的歷史由來已久,無論是步驟之繁復還是道具之專奢華屬,都令現代女性望塵莫及。古代女子如何化妝呢?古代女子的妝容呢?我們都是從古裝劇中看到的。
唐朝詩人元稹寫詩《恨妝成》,大致將女子化妝的過程概括為8個步驟:敷粉、施朱、畫眉、點唇、額黃、斜紅、花鈿、面靨。
⑦ 中國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
古代女人化妝最常用的三樣寶貝:
、妝粉。昔人擦的粉質料多選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外形,使用的時分就能塗成個明白臉。固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連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達到從里到外的美白效果。正在臉上搽粉古代稱傅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連續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
2、黛粉。正在戰國時,還沒有特定化眉毛的質料,女人們都用柳枝燒焦後塗正在眉毛上。隨後出現了「黛」,一種躲青色礦物。描畫前務必先將黛放正在石硯上磨成粉狀,然後加水調和。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多見的一種化妝要領,孕育發生於戰國時期。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昔人愛美之心的濃重。
3、胭脂。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喊「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賣腮紅使用。後來人們正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進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密密的脂膏,今後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種寶貝,另外還有不少配飾妝的特技,比方:花鈿,額黃
花鈿: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正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粉飾。貼花鈿成風也是正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分做花鈿的質料非常富餘,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存心義的是,以致蜻蜓黨羽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但富餘,並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色彩有紅、綠、黃等,大眾熟識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外形除梅花狀外,還有百般小鳥、小魚、小鴨等,非常美好新鮮。
額黃:又喊鴉黃,是正在額間塗上。這種化妝方式如今已不使用了,它濫觴於南北朝,正在唐朝風行。
除了肌膚之美,昔人也非常注重頭發之美,逐日梳理,珍惜有加,並多蓄發不剪,早期披散正在肩上,接著因實踐需求而用繩帶束發,再逐步發展出種種差別的發髻式樣,改變多端,以致遠正在周代就已使用假發來添加頭上的風情及美瞧。
因此,古代的中國婦女有著百般百般、合適差別需求的保養品。保養品的功效基本上是以掩護和防禦為主,聰慧的古代人正在其中再添加些葯方,便添加了它們的醫治效用,至於使用方式無非是外用及內服。保養的方式亦可稱得上五顏六色,至於那些皇家大院里的女人如何永葆青春,還頗具秘密感,官方街坊爭相窺看能否有密方流傳,追逐潮流前沿的女人們對時興的模仿力和傳染力是驚人的疾速,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正在化妝配飾方面,古代婦女比如今的女人有過之而不敷,多彩多姿的不但僅是方式,她們以粉飾面,兩頰塗胭抹紅,修眉飾黛,點染朱唇,以致用五色花子貼正在額上,增添美麗的效果。
⑧ 古代人是怎麼化妝的
1、敷鉛粉
鉛粉是重金屬,雖然塗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發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後變成黃臉婆。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來的米粉。古時候生產力水平不高,當大多數人還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贊嘆第一個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傳說體態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塗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後用以之飾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紅美顏,只是當時並不流行,只有舞姬與宮人使用,材料為硃砂。「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秦宮打破了面妝色彩的桎梏,開啟了妝容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時尚潮流。
3、畫黛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
古人將眉毛稱作「七情之虹」,因為它最傳神,使面部更加立體,因此眉妝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遠高於眼妝,詩詞中多以「遠山黛青」、「翠螺玉舒」等華麗的辭藻來描寫女子的雙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是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專供女子畫眉。那時還沒有眉筆,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點著稀釋後的顏料畫眉。
4、點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兩個少女的妝容繁復,頗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愛美的情趣。特別是十一娘,在面頰、嘴角、眉角處貼有花鈿。
點額黃又稱貼花鈿,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樣式各異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也可以貼在兩頰或嘴角等處,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色。
貼花鈿始於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到了唐朝,愛美的姑娘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銀箔,甚至用昆蟲的翅膀、鳥類的羽毛剪出花樣貼在額頭,就是《木蘭辭》中的「對鏡貼花黃」。
5、點口脂
湖南曾出土過西漢墓葬中的口紅,盡管過了2000多年依然鮮艷奪目,口紅製作技術十分精湛。在唐代,僅供製作口紅的植物就多達二三十種。
正如化妝達人能一眼識別出景甜在《大唐榮耀》不同劇集中的口紅色號一般,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硃砂、紫草,終於調試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8)古代是如何化妝擴展閱讀
1、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裡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摻香料、硃砂製成,至唐代以蜂蠟代替了動物髓脂。
2、到明清時代,又改為蟲白蠟揉入紅花汁或銀朱的配方。歷代的口脂均呈膏凍狀,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稱為「蠟胭脂」、「油胭脂」。
3、這種紅口脂被盛於小盒裡,供女性隨身攜帶,在需要補妝時便宜行事。古人使用這種妝品上唇紅的具體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點口脂,直接向嘴唇上「點」、「注」、「勻」,白居易在詩中對此有具體描述:朱唇素指勻,粉汗紅綿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