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工具有哪些
什麼工具?
2. 古代有哪些工具
1.風車。吹去稻穀麥類糧食的草屑癟粒等雜質的工具。上方朝一邊的出口的出雜質,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糧食。
2.石磨。石制的磨乾粉、水糊的工具。下盤固定,上盤旋轉,上盤的圓洞添原料,下盤的周圍出乾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農具。用畜力、人力或機器等牽引。因主部件為木材,故稱木犁或土犁,以別於後來鐵制的雙鏵犁等。
4.耙。有釘齒耙和圓盤耙等。用於碎土、平地和消滅雜草的整地農具。
5.蓑衣和連枷。蓑衣用竹葉或草、棕編成的雨披。連枷是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
6.紡車。手搖或腳踏的有輪子的紡紗或紡線工具。此圖是手搖的。
7.草鞋器。用稻稈或草莖等編制的鞋用的工具。
8.軋籽機。軋出棉花籽的工具。
9.碓。舂米的工具。用腳連續踏動木杠後端,前端石頭一起一落,舂砸下面石臼中的米糧(使谷成米或使米成粉)。此圖是簡單的碓。只是一個石臼,外加一根杵或木槌。
10.水車。利用帶刮板的鏈帶(條)或系汲筒的水輪,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的一種提水工具。通常由人力、畜力、水力、風力或電力帶動旋轉。有龍骨水車、風力水車、管鏈水車等。此圖是龍骨水車的車槽、刮板部分。龍骨水車一種由車槽、刮板、木鏈、木齒輪等組成的水車。公元168-189年逐漸應用,流傳至今。用人力、畜力或風力帶動,能連續提水,提水高度一般為1~2米。
11.簞和籠。簞是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白居易《觀刈麥》詩「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槳」。籠是用竹片編成的盛物的器具。
12.油簍和木桶。油簍是盛東西的器具,用竹或荊條等編成。木桶是盛東西的器具,多為圓形,大多有提梁。
13.石臼和舂米杵。石臼用石鑿成的舂米穀等物的器具。舂米杵都在一米左右長,兩頭粗中間把手處較細,每個重約三公斤。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壓米粉的動作叫舂。是黎族人特有的一種勞動方式。
14.打穀板。打穀子用的農具。
15.畚箕。用柳條、蒲草或竹篾編織的盛物器具。也可作簸箕用。盛糧食等上下顛動,揚去糠粃塵土等物的器具。
3. 大家知道古代女子梳妝用的工具名稱嗎然後再講解一下它的用法。
那東西如果我沒記錯叫「奩」音(lian)。在某些時候指代古代女子的梳妝盒。我知道的就這么多,望採納。
4. 古代生活中的常用工具有哪些
耕田的犁、挑東西的扁擔、美人化妝用的銅鏡、馬車、牛車、鍋、碗、瓢、盆、筷、鏟。。。。。不一而足。
5. 古代中國的作圖工具有哪些
我國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得相當早而且成熟。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其中不少包含著圖形知識。包括測繪工具的製造和使用,圖形概念的表現形式,土地等平面面積和糧倉等立體體積的計算等。
我國古代數學中的幾何知識具有一種內在邏輯,這是以實用材料組織知識體系和以圖形的計算作為知識的中心內容。
規、矩等早期的測量工具的發明,對推動我國測量技術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
大禹在治水時,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穿著釘子鞋,經風沐雨,非常辛苦。他左手捏著准繩,右手拿著規矩,黃河、長江到處跑,四處調研。
大禹為了治水,走在樹梢下,帽子被樹枝颳走了,他也不回頭看;鞋子跑丟了,也不回去揀。其實他不是不知道鞋子丟了,他是不肯花時間去撿。
正如有一句鞭策人心的名言:大禹不喜歡一尺長的玉璧,卻珍惜一寸長的光陰。
大禹手裡拿的「准」、「繩」、「規」、「矩」,就是我國古代的作圖工具。
原始作圖肯定是徒手的。隨著對圖形要求的提高,特別是對圖形規范化要求的提出,如線要直、弧要圓等,作圖工具的創制也就成為必然的了。
「准」的樣式有些像現在的丁字尺,從字義上分析,它的作用大概是與繩結合在一起,用於確定大范圍內的線的平直。
「規」和「矩」的作用,分別是畫圖和定直角。這兩個字在甲骨文中已有出現,規取自用手執規的樣子,矩取自它的實際形狀。矩的形狀後來有些變化,由含兩個直角變成只含一個直角。
規、矩、准、繩的發明,有一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過程。這些作圖工具的產生,有力地推動了與此相關的生產的發展,也極大地充實和發展了人們的圖形觀念和幾何知識。
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很好的技術平面圖。在一些漆器上所畫的船隻、兵器、建築等圖形,其畫法符合正投影原理。在河北省出土的戰國時中山國古墓中的一塊銅片上有一幅建築平面圖,表現出很高的制圖技巧和幾何水平。
規、矩等早期的測量工具的發明,對推動我國測量技術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
秦漢時期,測量工具漸趨專門和精細。為量長度,發明了丈桿和測繩,前者用於測量短距離,後者則用於測量長距離。還有用竹篾製成的軟尺,全長和捲尺相仿。矩也從無刻度的發展成有刻度的直角尺。
另外,還發明了水準儀、水準尺以及定方向的羅盤。測量的方法自然也更趨高明,不僅能測量可以到達的目標,還可以測量不可到達的目標。
秦漢以後測量方法的高明帶來了測量後計算的高超,從而豐富了我國數學的內容。
據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記載,西周開國時期周公與商高討論用矩測量的方法,其中商高所說的用矩之道,包括了豐富的數學內容。
商高說:「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復矩以測深,卧矩以知遠……」商高說的大意是將曲尺置於不同的位置可以測目標物的高度、深度與廣度。
商高所說用矩之道,實際就是現在所謂的勾股測量。勾股測量涉及勾股定理,因此,《周髀算經》中特別舉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例子。
秦漢時期以後,有人專門著書立說,詳細討論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原理進行測量的方法。這些著作較著名的有《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數術記遺》、《數書九章算術》、《四元玉鑒》等,它們組成了我國古代數學獨特的測量理論。
圖形的觀念是在人們接觸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人類早期是通過直接觀察自然,效仿自然來獲得圖形知識的。
這里所謂的自然,不是作一般解釋的自然,而是按照對人類最迫切需要,以食物為主而言的自然。人們從這方面獲得有關動物習性和植物性質的知識,並由祈求轉而形成崇拜。
幾乎所有的崇拜方式都表現了原始藝術的特徵,如獸舞戲和壁畫。可以相信,我們確實依靠原始生活中的生物學因素,才有用圖表意的一些技術。這不但是視覺藝術的源泉,而且也是圖形符號、數學和書契的源泉。隨著生活和生產實踐的不斷深入,圖形的觀念由於兩個主要的原因得到加強和發展。
一是出現了利用圖形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專職人員。從舊石器時代末期的葬禮和壁畫的證據來看,好像那時已經很講究幻術,並把圖形作為表現幻術內容的一部分。
幻術需要有專職人員施行,他們不僅主持重大的典禮,而且充當畫師,這樣,通過畫師的工作,圖形的樣式逐漸地由原來直接寫真轉變為簡化了的偶像和符號,有了抽象的意義。
二是生產實踐所起的決定性影響。圖形幾何化的實踐基礎之一是編織。據考證,編籃的方法在舊石器時代確已被掌握,對它的套用還出現了粗織法。
編織既是技術又是藝術,因此除了一般的技術性規律需要掌握外,還有藝術上的美感需要探索,而這兩者都必須先經實踐,然後經思考才能實現。這就為幾何學和算術奠定了基礎。
因為織出的花樣的種種形式和所含的經緯線數目,本質上,都屬於數學性質,因而引起了對於形和數之間一些關系的更深的認識。
當然,圖形幾何化的原因不僅在於編織,輪子的使用、磚房的建造、土地的丈量,都直接加深和擴大了對幾何圖形的認識,成為激起古人建立幾何觀念的基本課題。
如果說,上述這些生產實踐活動使人們產生並深化了圖形觀念,那麼,陶器花紋的繪制則是人們表觀這種觀念的場合。在各種花紋,特別是幾何花紋的繪制中,人們再次發展了空間關系,這就是圖形間相互的位置關系和大小關系。
考古工作者的考古發現證實,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古人已經有了明顯的幾何圖形的觀念。在西安半坡遺址構形及出土的陶器上,已出現了斜線、圓、方、三角形、等分正方形等幾何圖形。
在所畫的三角形中,又有直角的、等腰的和等邊的不同形狀。
稍晚期的陶器,更表現出一種發展了的圖形觀念,如江蘇省邳縣出土的陶壺上已出現了各種對稱圖形;磁縣下潘汪遺址出土的陶盆的沿口花紋上,表現了等分圓周的花牙。自然界幾乎沒有正規的幾何形狀,然而人們通過編織、制陶等實踐活動,造出了或多或少形狀正規的物體。這些不斷出現且世代相傳的製品提供了把它們互相比較的機會,讓人們最終找出其中的共同之處,形成抽象意義下的幾何圖形。今天我們所具有的各種幾何圖形的概念,也首先決定於我們看到了人們做出來的具有這些形狀的物體,並且我們自己知道怎樣來做出它們。其實這也是實踐出真知的例證。我國古代也對角有了一定的認識並能加以應用。據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記載,那時人們在製造農具、車輛、兵器、樂器等工作中,已經對角的概念有了認識並能加以應用。《周禮•考工記》中說,當時的工匠製造農具、車輛等,「半矩謂之宣,一宣有半謂之,一有半謂之柯,一柯有半謂之磬折。」其中,「矩」指直角,即90度。由此推算,「一宣」是45度,一是67.5度,一「柯」是101度15分,而一「磬折」該是151度52.5分。不過這不是十分確切的。因為就在同一本書中,「磬折」的大小也有被說成是「一矩有半」,這樣它就該是135度了。
各種角的專用名稱的出現,既表現了在手工業技術中對角的認識和應用,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對角的數學意義的重視。它使我國古代數學以另一種方式來解決實踐中所出現的問題。
至於面積和體積計算知識的獲得,與古代稅收制度的建立和度量衡制度的完善有直接關系。
先秦重要典籍《春秋》記載魯宣公時實行「初稅畝」,開始按畝收稅,「產十抽一」。《管子》也記載齊桓公時「案田而稅」。這些稅收制度的實施,首先要弄清楚土地面積,把土地丈量清楚,然後按照畝數的比例來征稅。
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已經有丈量土地和計算面積與體積的方法。
先秦時期面積和體積計算方法,後來集中出現在西漢時期的《九章算術》一書中,成為了數學知識的重要內容之一。
另外,從考古工作者在居延漢簡中,也可以得到證明。這些成就在數學知識早期積累的時候已經逐步形成,並成為後來的面積和體積理論的基礎。
6. 古代繪畫的工具有哪些啊,用於哪裡,能具體點嗎
中國繪畫的發展與中國畫材料、工具的關系並不像兩條無變化的平行線,二者的關系時近時遠.繪畫工具、材料的發明、使用,演進變化除經驗的積累外,繪畫的變遷也產生了客觀的影響;而繪畫工具、材料的改進又會對繪畫的發展,變遷產生反作用.二者可以說互為因果,互相促進.關於繪畫工具、材料的著述古已有之,北宋蘇易簡的《文房四譜》講述了筆、墨、紙、硯的原委及故事;單論紙、筆、墨、硯的著述,如宋晁貫之的《墨經》,米芾的《硯史》,元費著的《蜀箋譜》等.今人蔣玄佁、於非闇都曾寫過繪畫材料史,資料相對豐富.但對於繪畫與繪畫工具、材料的關聯性沒有作專門的探討.紙首先..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613591.《中國古代繪畫技法、材料、工具史綱》,系業師陳綏祥先生選定題目,命為博士 學位論文,承三年來悉心督導,遂成本篇。全文計約一十五萬余言。 本文所述,始於史前,終於清末,依通史常例,序為十章,各章分述繪畫技法與 材料工具的發展狀況,並於行文中兼顧二者關系。技法所述,以章法、筆法、墨法為 要點,兼及畫法步驟、技法著述。材料、工具方面,述其材質、工藝、性能、品相, 並略記名工和著述。文中所及繪畫種類,包括壁畫、帛畫、卷軸畫、年畫等,惟版畫 因技法、材料、工具與其它畫種區別較大,故尚未論列。 諸端史跡,尋其大要,可知中國古代繪畫技法的歷史,實際是從「無法」到「有 法」,再到「無法而法」的演變過程。同時,畫工畫、作家畫、文人畫的分野,技法又 各自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則。工具、材料的歷史,是由簡單到精緻,由完全實用,逐漸 上升到更多的品格要求。總之,中國古代繪畫技法與材料、工具的演變,各有所本, 又互為動因,形成五千年發展史。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84201-2001003908.htm
7. 古代女子用什麼化妝
櫻桃一點紅為中國古代數千年裡女子的最佳唇式。那時是女孩子或輕抿塗抹有硃砂的化妝薄片(用絲棉或紙做成的),或用唇膏(口脂),或用薄片狀的絲棉胭脂,或用胭脂膏來點唇,使顏色附著於嘴唇。看看唐代盛行的各種可愛花式的唇妝:石榴嬌、大紅春、嫩吳香、聖檀心、眉花奴 就知道當時女性使用口紅的水準了。唐代的永樂公主酷愛打扮妝容,甚至自己製作各式口紅。 梳篦分為梳子和篦子,前者主要用於日常清潔頭發。從古至今,梳篦都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品。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使用象牙梳,除此之外,玉、石、銅都可成為製作發梳的材料,不過在古代,人們使用最多的還是各種木梳和羊角梳,而木梳之中以又以桃木梳最為常見,除了可以用以梳理頭發之外,還在吉祥的寓意。唐代的女子還喜歡將製作精巧的梳篦插在頭上作為裝飾。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則把梳當做保健用品來使用,認為梳頭百餘下再就寢更有利於睡眠。 紅妝配翠眉,雙眉畫末成,那能就郎抱,畫眉是古代女子最愛的閨房樂事之一。她們畫眉的工具和方法更是多種多樣。比如可將采自山間的黑青色礦石石黛磨製成粉末,加上麝香等香料,在摻水調和使用。還可以使用產自波斯的螺子黛蘸水,細細描摹。及至宋代,女子甚至還採用煙熏材料來描眉。
8. 古代生活中的常用工具有哪些
耕田的犁、挑東西的扁擔、美人化妝用的銅鏡、馬車、牛車、鍋、碗、瓢、盆、筷、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