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預防院內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nhk
:
icu病房內感染的預防和管制措施...是足以反應1間醫院整體感染預防系統的成效...經70年代senic(study
of
efficienc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的研究證實...1個有效的...全面的院內感染管制計劃...是做好醫院感染控制之最佳保障...而在icu的感染預防和管制計劃方面...就包括了
1.
以感染管制師進行系列...且持續之感控教育...包括醫護人員之針扎預防...全面防護措施(universal
precaution)...標准防護措施(standard
precaution)...隔離和無菌護理技術等等...2.
以感染管制委員會的層級...制定各個醫療行為之感染管制手冊和標准程序...例如...輸血管內裝置之維護措施...呼吸管線之更換標准...無菌操作標准流程等等...基於保險制度和醫療成本日趨嚴謹...品質管理的思維也日益重要...如何在節約成本和維護品質之間...求取1個最佳的平衡點...正是感染管制的精義所在...例如...呼吸器蛇形管路之更換...或中心靜脈導管cvp之留置...也有全新觀念之突破...以上均需由icu主管...會同感染管制委員會...就各醫院本身監測和研究所得的資料...制定各個醫療行為之感染管制手冊及標准程序...3.
最重要的...仍然是由感染管制師所進行主動而持續性的監測體系...包含感染部位...感染菌種之監測...經由該系統將院內疫情回饋各部門...是可以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率的...經由感染管制的監測...可得知某些醫院的icu之院內感染率...感染部位是以血行感染...或泌尿道感染為主...呼吸道感染次之...主要的致病菌種...也可以確認...一旦掌控這些資料...和流行病學的趨勢...每間醫院的icu就可以自行按資料來擬定對策和感控策略...由上述機制...1旦發現早期的群突發...就進行1系列有系統之介入措施...期望能及早控制群突發...避免造成病人額外之染病率...維護醫療品質...也節約醫療時間和成本........
『貳』 醫院內感染怎樣預防和控制
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只要加強管理,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將近2/3的醫院感染是可預防的。 (一)改進醫院建築與布局 醫院建築布局合理與否對醫院感染的預防至關重要。對傳染病房、超凈病房、手術室、監護室、觀察室、探視接待室、供應室、洗衣房、廚房等,從預防感染角度來看,為防止細菌的擴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設備與布局上都應有特殊的要求。 (二)嚴格執行規章制度 制度是人們長期工作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處理、檢查各項工作的依據。包括消毒隔離制度、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及探視制度等。隔離旨在將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圍內,是預防醫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無菌操作規程是醫護人員必須遵守的醫療法規,貫穿在各項診療護理過程中。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應從醫院感染、保護病人健康出發嚴格執行制度、常規及實施細則,並勸告病人與探視者共同遵守。 (三)做好消毒與滅菌處理 消毒與滅菌是控制醫院感染的一項有效措施。 (四)加強清潔衛生工作 清潔衛生工作包括灰塵、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對蚊蟲、蒼蠅、蟑螂、鼠類等的防制。進行清潔衛生工作時,必須注意不要揚起灰塵,避免播散污染。醫院內不應使用掃帚與撣子,拖布的頭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潔衛生工作,宜在污染後立即進行。其順序應由污染較輕的病房開始,逐步進入污染較嚴重的區域,最後處理病人公共活動場所。醫護人員工作地點亦應進行清潔衛生打掃。 (五)採取合理的診斷治療方法 使用抗菌葯要有的放矢,應用抑制免疫療法要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如先治療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檢查白細胞動態與其他監測,提供葯物預防等。對易於將微生物引入體內的診斷治療要切實做好消毒、滅菌工作,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六)及時控制感染的流行 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尋找傳染來源與途徑,採取相應的隔離與消毒措施。 (七)開展醫院感染的監測工作 醫院感染監測的目的是通過監測取得第一手資料,分析醫院感染的原因,發現薄弱環節,為採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據並通過監測來評價各種措施的效果。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環境污染監測、滅菌效果監測、消毒污染監測、特殊病房監測(如燒傷、泌尿科病房、手術室、監護室等)、菌株抗葯性監測、清潔衛生工作監測、傳染源監測、規章制度執行監測等。監測工作應作為常規,定期、定點、定項目地進行。對感染的記錄要求詳細具體,並以病房為單位定期統計分析。 (八)改善工作人員的衛生與健康條件 所有醫院工作人員均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若有不適或疑為傳染性疾病,應立即報告,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並根據需要注射有關疫苗,必要時還可進行被動免疫或葯物預防。醫護人員還應做好個人防護,一是防止將病菌傳給自身或帶出病房;二是防止將病菌傳給房內的易感者。個人防護中主要是穿戴個人防護裝備(衣、帽、鞋、手套、口罩)以及洗手消毒。
麻煩採納,謝謝!
『叄』 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
⑴加強醫院感染的管理;
⑵加強感染源的管理;
⑶開展醫院感染的監測版;
⑷加強臨床抗菌葯物權的管理;
⑸加強醫院消毒滅菌的監督管理;
⑹加強醫務人員手的清潔與消毒;
⑺加強醫院衛生學監測;
⑻加強醫源性傳播因素的監測與管理;
⑼嚴格探視與陪護制度;
⑽加強臨床使用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管理;
⑾加強重點部門、重點環節、高危人群與主要感染部位的醫院感染管理;
⑿對易感人群實行保護性隔離;
⒀及時總結與反饋臨床上分離的病原體及其對抗菌葯物的敏感性;
⒁開展醫院感染的宣傳教育。
『肆』 怎樣預防院內感染
1. 醫院領導重視和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護理隊伍是供應室工作的根本保證
醫院領導重視對醫院感染控制起著重要作用,醫院管理委員會成立,由分管院長任組長,各相關科室主任為成員的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設專人負責院內感染管理及供應室消毒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每月由院感科定期對無菌物品進行檢測,每季度對供應室的無菌物品進行抽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查找原因,並進行相應處理,使供應室管理工作標准化、規范化,提高了消毒工作質量,控制了院內感染。重視在職教育,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理論學習,定期組織理論與技術操作考核等,來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服務技巧,積極培養和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與團隊精神,滿足臨床醫療護理的需求。
2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2.1 加強供應室各區域管理和再生物品環節的質量管理
供應室獨立,環境清潔,內部劃為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通風採光良好,牆壁、天花板光潔無縫隙,地面光滑,有排水道,便於洗刷消毒。設回收間、洗滌間、清潔物品包裝間、敷料間、消毒間、無菌物品存放間、辦公室、儲蓄室,布局符合由污-凈-無菌-發放的原則,污染路線與無菌路線不交叉,不逆行,同時在供應室各區域內工作人員相對固定,以便掌握消毒工作環境中的各項操作規程,使各區域責任明確,保證了消毒工作質量。加強再生物品環節的質量管理,再生物品由回收到發放形成一條鏈索式循環,每一環節緊緊相扣,相互把關,所以供應室人員必須樹立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認真執行工作流程中的技術操作規程和質量標准〔1,2〕,做到供應的物品能滿足臨床需要和絕對無菌,確保醫療安全。
2.2 嚴格物品回收 回收的醫院器械其性能是否達標,是保證醫療器械質量的關鍵。因此,回收時必須當面查對物品器械的名稱、數量、規格、初步清洗處理情況及器械有無破損。 2.3 重視清洗質量關 器械清洗是供應室工作的重要環節,國外供應室有一至理名言:「清潔可以不滅菌,但是滅菌絕對不能不清潔」,充分體現洗滌徹底的重要性。首先根據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類別、有無管腔、軸節等進行分類,嚴格執行消毒→沖洗→含酶洗滌劑浸泡→常水沖洗→純化水精洗→烘乾→上油保養→檢查洗滌質量,達到程序化、科學化。 2.4 嚴把包裝質量關 包裝是保持滅菌物品在無菌狀態下進行存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於確保包裝的物品經滅菌後、打開使用前保持無菌狀態。為確保包裝質量,各類物品在包裝前認真檢查,包內放化學指示卡,包外用化學指示膠帶貼封,並註明品名、滅菌日期、滅菌有效期、責任人、質檢者等,使包裝包松緊適度,規格齊全,數量准確,尺寸規范(滅菌包用於脈動真空蒸汽滅菌器體積≤30 cm×30 cm×50 cm,金屬包重量≤7 kg,敷料包≤5 kg)。
2.5 正確的滅菌方法 滅菌是供應室工作的重點,滅菌物品的質量與醫療護理質量息息相關。因此,滅菌器應按《消毒技術規范》進行操作,滅菌過程中堅守工作崗位,正確掌握滅菌器操作規程及檢測手段,注重滅菌的三大要素:滅菌溫度、時間、飽和蒸汽。每日滅菌前對滅菌器進行常規檢查和衛生清潔,管道內的冷凝水排完(≥10 min)後方可進行滅菌處理。滅菌後物品手感乾燥,水分≤3%,滅菌合格率應達到100%。
2.6 加強滅菌後無菌物品的質
『伍』 如何做好院內感染預防工作
1.1.1 認識院內感染對患者的危害醫院既是診治疾病和患者康復的場所,同時又是傳版染源、傳權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廣泛活動和集中的地方,如醫院內感染管理不善則很容易發生醫院感染。l9世紀的俄國外科醫師皮羅果夫曾說過「從多年實踐可以大膽斷定,大部分患者不是由於摜傷本身,而是由於醫院感染而死亡」。當時科學不發達,人們尚未認識到傷口的化膿感染甚至敗血症,外科手術感染病死率高達70%,隨著抗生素的問世和消毒隔離技術被重視,醫學界在控制感染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陸』 預防醫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標准預防措施
一、標准預防的定義
標准預防是針對醫院所有患者和醫務人員採用的一組預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衛生,
根據
預期可能的暴露選用手套、
隔離衣、
口罩、
護目鏡或防護面屏,
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
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環境中污染的物品與醫療器械。
標准預防基於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膚和粘膜均可能含
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則。
二、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
(一)手衛生
1
、在以下情況下應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劑
(
1
)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後,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
(
2
)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
傷口敷料等之後;
(
3
)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
4
)進行無菌操作前、接觸清潔、無菌物品之前;
(
5
)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後。
(
6
)處理葯物或配餐前。
2
、在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衛生手消毒
(
1
)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
2
)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之後。
3
、洗手與衛生手消毒應遵循以下原則
(
1
)當手部有血液或其它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應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動水洗手。
(
2
)手部沒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
、在以下情況下應戴清潔手套: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時、
接觸污染物品時。
2
、
在以下情況下應戴無菌手套:
醫務人員進行手術時;
為病人進行診療技術等無菌操作
時;接觸病人破損皮膚、粘膜時。
3
、
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手套。
操作完成後脫去手套,
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
手,
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必要時進行手消毒。操作時發現手套破損時,
應及時更換。
戴無
菌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膚破損,應戴雙層手套。
(三)正確使用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1
、
一般診療活動、
手術室工作或護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進行體腔穿刺等操作時應戴外
科口罩,
接觸經空氣傳播或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
應戴醫用防護口
罩或外科口罩。
2
、下列情況應使用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
體液、
分泌物等噴濺時;
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時;
為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行
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
可能發生患者血液、
體液、
分泌物噴濺時,
應使用全面
型防護面罩。
3
、
口罩潮濕後、
受到患者血液、
體液污染後,
應及時更換;
摘口罩時不要接觸口罩前面;
『柒』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何預防醫院感染呢
免疫功能抄低下患者諸如惡心腫瘤、血液病、尿毒症、艾滋病、器官移植等是醫院感染高發人群,具有較高病死率,因此做好其預防工作有著十分巨大意義。免疫功能低下常有下列三組人群:一、原發性免疫缺陷患者:常見於先天性抗體生成缺陷的兒童或先天性T細胞功能不全者。二、免疫受損患者:是醫院感染常見人群,如老年糖尿病患者應用導尿管後、艾滋病人營養不良、燒傷或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患者等。三、免疫抑制者:如肝、腎移植患者或使用皮質激素或細胞毒性葯物治療的患者;以及脾切除其免疫力受到影響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一旦發生醫院感染預後凶險,應採取積極有效預防措施。 1.盡量避免損傷性檢查與治療措施:除非有絕對指徵才可進行導尿術、氣管切開術、靜脈插管、中心靜脈壓測定等。進行操作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措施。 2.做好環境消毒,對中性粒細胞減低者(< 1000/mm3)應採取隔離措施。患者飲用水、飲食、醫療器械等均需嚴密消毒。醫務人員接觸病人應穿隔離衣。尤其要做好手的清潔消毒。 3.改善機體防禦功能:如免疫球蛋白的應用、菌苗接種等。 4.必要時應用預防性抗菌葯物。
『捌』 從哪些方面進行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
1 加強醫院管理
醫院環境內大量細菌和易感人群並存的特點決定了醫院場所的特殊性。為了減少醫院內的各種感染,採取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
1.1 完善接診、分診制度 根據醫院具體情況開設不同的門診,以預防病人在確診前與一般門診混和就診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種管理 根據不同科室的具體情況開設隔離病房、危急病房、溫馨病房等,以滿足不同病種患者的收治,減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區域化管理 嚴格劃分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的管理,護理人員不僅要嚴格律已,還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屬。
1.4 嚴格執行陪床探視制度 控制探視人員,減少陪床人員,切斷外源性細菌污染的途徑,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處理廢用垃圾 醫用垃圾、生活垃圾、銳器分類妥善處理,由專職人員收集後並進行處理。
2 嚴格執行消毒
2.1 加強病房空氣環境的管理 空氣中細菌含量與多種感染密切相關,護理人員應從多個環節減少高危區域的空氣微生物的含量。定時開窗,病房濕式清掃,每日完成床單更換,集中查房後用0.5% 84消毒液超聲霧化進行空氣消毒。對高危重點科室、高危人群實行保護性隔離,嚴格探視,且採取探視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視後對室內進行通風、消毒擦拭、噴霧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細菌培養,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後再做培養,以保證病房的清潔。
2.2 加強物品消毒滅菌處理 消毒滅菌不嚴是造成醫院感染的原因,目前滅菌方法很多,但仍認為高溫、高壓效果較好。有研究報道,污染的氧氣濕化瓶、氧氣管、氧氣插管、呼吸機、霧化器、導尿管、床旁櫃、公用洗滌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傳播因素。所以,除了對必須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對易忽視的消毒器械物品應進行認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護理人員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前後都要徹底洗手,因為被污染的手是醫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認真洗手與手的消毒是對患者和醫務人員雙向保護的有效措施。在上班時間不準戴戒指、手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墊一巾一帶,在治療室安裝感應水龍頭,並配備干手機避免或減少再次污染,每月對醫務人員的手進行采樣監測,保證手指帶菌數不超過15cfu/cm2。
2.4 終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後,對床單位進行嚴格的擦拭並消毒,以達到徹底終末消毒的目的。
3 減少侵襲性操作
盡量減少各種侵襲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切實防止致病微生物擴散。有報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統感染的重要原因。在必須導尿時,應選擇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膠氣囊導尿管,嚴格無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換引流袋,無菌尿管每周更換一次,留尿管前後和拔尿管前後都應對患者做尿的細菌培養,如發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導尿,並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療。
4 減少開放式治療
開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誘因。在泌尿系統疾病中,持續膀胱沖洗是不可避免的。採用3000ml大袋生理鹽水沖洗,因重力緣故不需要排氣管及連通管,換袋工作由護士進行,仔細檢查每袋生理鹽水,避免有混濁及雜質的液體沖入膀胱。連接5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閉式,管頸粗,不易堵塞且可減少院內感染發生,妥善固定後沖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內感染。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據葯物試驗結果選擇有效抗生素,慎用廣譜抗生素,執行醫囑時護士必須掌握合理用葯常識,根據葯物的半衰期決定給葯時間,自覺按規定時間給葯,積極觀察療效,及時向醫生提供停葯和換葯的依據,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減少耐葯菌株的產生。同時,注意使用兩種以上抗生素進,不宜置於同一溶液中靜注或靜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後,雖然葯液外觀無明顯變化,但由於葯液相互作用,可出現葯理上或化學結構上的改變,失去活性,喪失或降低抗菌作用。
6 縮短住院時間
積極治療原發病,加強支持療法,在提高醫療質量前提下,縮短住院時間。對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穩定後,應囑其盡快出院繼續治療並定期門診隨訪。
總之,做好預防醫院內感染的管理工作,全體醫護人員是關鍵。只要嚴格遵循以上規則,院內感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另外,應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組織。從這幾年的各項監測指標可以看出,以上預防措施大大減少了醫院感染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