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醫院感染暴發的定義,醫院感染暴發後怎麼報告
為規范醫院感染暴發報告的管理,提高醫院感染暴發應急處理能力,提高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暴發報告及處置管理規范》,特製定本程序。 1、醫院感染暴發的定義 醫院感染暴發: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疑似醫院感染暴發: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出現3例以上臨床癥候群相似、懷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懷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徑的感染病例現象 2、處理流程 臨床科室發現3例及以上院感病例及時報告感染管理科 感染管理科立即到病房核查 在確認暴發時立即報告院領導和上級有關部門 隔離病人加強消毒 同時查找感染源及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 制定控制措施 分析調查資料 寫出調查報告,總結經驗,制定防範措施。 3、報告 3.1口頭報告:臨床科室發現3例及以上醫院感染病例時,立即報告感染管理科。 3.1.1感染管理科調查有醫院感染5例以上疑似病例或3例以上確診病例時,應及時報告主管院長,並通報相關部門。 3.1.2經調查證實出現醫院感染暴發時,醫院應於12小時內報告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並同時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3.2書面報告: 經核查確診後感染管理科及時向有關部門和醫院感染管理小組遞交書面報告。 報告內容包括:報告時間、報告人、報告科室、醫院感染暴發時間、醫院感染暴發病例數量及死亡人數、主要臨床表現、醫院感染暴發的可能原因、醫院感染病例處置情況及控制措施、事件的發展趨勢、下一步工作計劃等。 4、應急處置 4.1隔離診治病人 4.1.1將院內感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分室診治,與其它普通病人進行隔離。 4.1.2將傳染病人及時轉送隔離病房進行正規的治療和護理。 4.1.3相關科室聯動及時採集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查、環境衛生學檢測、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 4.2環境處理 院感人員現場指導,做好消毒隔離、個人防護及醫療垃圾處理工作。 4.3流行病學調查 4.3.1對所有院感暴發病例進行查看、了解病史、核查實驗室檢驗結果,開展相應的流行病學調查。 4.3.2進行核實會診,確認是否為真正的院感暴發或流行的存在。 4.3.3採取相應控制措施並及時完成調查報告。 5、制定控制措施 5.1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採取應急措施,及時控制醫院感染。臨床科室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協助調查和執行控制措施。 5.2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 5.3主管院長接到報告,應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協助醫院感染管理小組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與控制工作,並從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予以保證。 5.4積極做好診治控制工作。 5.5根據感染暴發或流行的調查和控制情況,實時調整相應控制措施;必要時可採用關閉病房等措施。 (完)
㈡ 醫院感染爆發報告、處理流程是什麼
1臨床科室發現在病區內短時間內發現多種症狀相同的病原菌 感染的病例後,由感染監控管理小組成員負責報告感染辦,感染辦證 實流行或爆發。對懷疑患有同類感染的病例進行確診,計算其罹患率, 若罹患率顯著高於該院或科室歷年醫院感染一般水平,則證實有流行 或爆發。 2.查找感染源。對感染病人、接觸者、可疑傳染源環境、物品、 醫護人員及陪護人員等進行病原學檢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對感染病人周圍人群進行詳細的流行病 學調查。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對病人進行適當治療,進行正確的消毒滅 菌處理,隔離病人,停止接受新病人,醫護人員自身防護,免疫接種或 投葯等。 5分析調查資料,對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時間分布進行 描述.分析流行或爆發的原因,推測可能的傳染源、感染途徑或感染因 素,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和採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綜合做出判斷。 6寫出調查報告,總結經驗,制定防範措施。 處理流程:臨床科室發現感染病例一→報告感染辦一→感染辦核實流 行或爆發一→報告院領導和上級有關部門一→同時查找感染源一隔離病 人一→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一→制定控制措施一→分析調查資料一→寫出調 查報告,總結經驗,制定防範措施。
㈢ 什麼是醫院感染暴發
醫院感染暴發是指(Infection in the hospital breaks out):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及醫務人員中,短時間出現3例或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醫院發現以下情形時,應當於1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同時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一)5例以上疑似醫院感染暴發;
(二)3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
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於24小時內逐級上報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發生以下情形的,應當於24小時內上報至衛生部。
(一)5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
(二)由於醫院感染暴發直接導致患者死亡;
(三)由於醫院感染暴發導致3人以上人身損害後果。
(3)如何處置醫院感染爆發擴展閱讀
醫院發生以下情形時,應當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的要求,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同時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所在地的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確認後,應當在2小時內逐級上報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省級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調查,確認發生以下情形的,應當在2小時內上報至衛生部。
(一)10例以上的醫院感染暴發;
(二)發生特殊病原體或者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
(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響或者嚴重後果的醫院感染。
㈣ 醫院感染如何處理
醫院內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稱醫院獲得性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HAI)廣義地說,它是指任何人員在醫院活動期間遭受病原體侵襲而引起的任何診斷明確的感染。狹義地講,它是指住院病人在入院時不存在,也非已處於潛伏期的,而在住院期間遭受病原體侵襲引起的任何診斷明確的感染,無論受感染者在醫院期間或是出院以後出現症狀。新的診斷標准將醫院內感染定義為: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而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內感染。
根據中國對21所醫院共11295例病人的調查,其發生率為8.4%。
治療和預防根據不同的病原體進行相應的治療,最好根據葯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有效的葯物,以求消滅院內感染源。醫院應建立預防和管理院內感染的專門機構,制定預防方案和措施,並監督方案的實施。對院內各級人員進行經常的預防院內感染的培訓。要對院內感染進行監測,一旦發生,應研究原因,制定對策。此外,醫院內應建立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包括合理的建築及病區設置、病人入院的清潔和出院的終末消毒、傳染病人的隔離、污染物品及病人排泄物的消毒處理、接觸病人者(包括醫生、護士、衛生員和探視者)的處理等。並須對獻血員進行嚴格的篩選。防止濫用抗生素,以防耐葯菌的產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