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吳階平的人物生平
1917年(中華民國六年)1月22日,吳階平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幼年吳階平在江南水鄉那所鬧中取靜的大宅院里度過了最初的時光,4歲那年,父親吳敬儀由人介紹來到上海寶成紡紗廠,小階平也跟隨父母告別了常州老宅,5歲那年,小階平因父創辦天津寶成紡紗廠而北上,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教他認字,6歲時就能閱讀《史記·項羽本紀》、《三國演義》等。10歲之前在私塾讀《四書》、《五經》,打下較好的古文功底。同時也學習數學和英語,吳階平的父親是個經營企業很有辦法的企業家,思想開明務實,主張子婿和親戚們學醫。醫生能治病救人,又不會失業,還特別強調要做一個好醫生,一定要到協和醫學院學習。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吳階平從天津匯文中學畢業時,步其姐夫、長兄之後,選學了醫學,由匯文中學保送進入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科。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獲理學士學位。同年,考取北平協和醫學院。在學期間由於患腎結核症,切除右腎,休學了一段時間。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吳階平在學校期間,特別受到泌尿科專家謝元甫教授的栽培與賞識。他在中央醫院任住院醫師,以縝密的臨床思維,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對他所經管的病人的病史、病情的發展和變化了如指掌。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淪陷期間吳階平最初接觸地下黨。抗日戰爭勝利,他曾經高興過,不久幻想就破滅了。這時他又接觸了幾位中共地下黨員,為他們治病,同時從他們那裡接受了一些革命道理,開始認識了共產黨。當時,中國傑出的外科專家、腦外科專家關頌韜到北大醫學院主持外科。他要吳階平幫助他去建立外科,一方面任外科講師,一方面又兼任中和醫院的住院總醫生。吳階平欣然接受了。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吳階平提升為外科住院總醫師,翌年又升為外科主治醫師。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1947年他在北京大學醫學院以講師身份開始踏上講台,同時兼任外科主治醫師。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吳階平經著名泌尿科專家謝元甫教授推薦,赴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師從現代腫瘤內分泌奠基人哈金斯教授。哈金斯非常喜歡這個年輕、勤奮的中國學生,有時看見吳階平乾脆利落地做實驗、做手術,感慨地說:「你有幾只手啊!」由於手術技術不一般,吳階平在美國落下了一個「三隻手」的榮譽稱號。吳階平坦言自己手藝非常好,由於自己的手可能比一般人的小些,特別適合做外科醫生,「開個小口就進去了」。
1948年,在進修即將結束時,哈金斯非常希望吳階平能留下為自己主持臨床工作。哈金斯在學生面前鋪開了芝加哥大學醫院開始興建的科研大樓藍圖:「這是你將來的實驗室,這是辦公室。我可以把你的家眷都接來。」然而,吳階平卻婉言謝絕了。於1948年12月回到中國。
1949年,吳階平在北京大學醫學院任外科副教授,即籌劃建立泌尿外科。
1951年,當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三八線上浴血奮戰時,他作為北京市抗美援朝志願軍手術隊隊長,率領一支精幹隊伍奔赴長春,在後方醫院工作,榮立了大功。
1956年—1957年間採取了改進措施,即在用手術切斷輸精管尚未結扎之前,向遠段精道(即輸精管、精囊、後尿道)注入少量殺滅精子的葯物(如醋酸苯汞溶液)。此法簡便可靠,1958年發表後,已在全國推廣使用,對計劃生育工作做出重大貢獻。
1959年,吳階平還設計了利用回盲腸進行膀胱擴大術,成功地應用於臨床上膀胱攣縮的患者。該手術在70年代甚至80年代歐美書籍和雜志上才作為最新的手術方法介紹給讀者。
1957年,首創輸精管結扎時向精囊灌注醋酸苯汞以殺死殘存的精子,使術後立即達到絕育效果(過去一般手術後都須經兩三個月才成)。報告後立即在全國推廣,有力地促進了計劃生育工作。
1960年,吳階平遇到一例臨床診斷為「嗜鉻細胞瘤」,而手術表明並無腫瘤,只發現髓質增生。他查遍內分泌學專著,或否認有這種疾病存在,或根本忽略這一情況,在文獻資料中他查到4篇報告,其中提到6例與他所見的類似。他認為此症雖屬罕見,但不容忽視。
1960年—1976年的16年中,他收集到17個病例。在經歷3個病例之後,他已能做到手術前即診斷為髓質增生。當時的化驗條件不夠完善,而且多數病例是「文革」期間收集的,但足以證明有這種疾病存在。醫生在臨床工作中能夠確定某一種疾病的存在則屬於重大貢獻。衛生部授予他科技成果甲等獎。
1961年9月,在19屆國際外科學會上,吳階平明確指出皮質醇症 (即柯興式綜合症)的病狀在多毛的同時常合並脫發,他的報告為皮質醇症的診斷增添了新內容。
1962年,周恩來總理派他率領中國醫療組去印度尼西亞為蘇加諾總統治療由於腎結石而使機能遭到阻障的左腎,經過4個月的努力,取得了十分完滿的結果。總統的私人醫生、商業部長蘇哈托專門把各國記者請到總統別墅,發表聲明表示感謝,並介紹以吳階平為首的中國醫學專家們同記者見面(新華社於1962年5月7日發了消息)。聲明說,為總統進行治療的維也納醫療組曾經認為,總統的腎臟如果在三個月內或者最遲六個月內不能恢復機能,那麼就必須動手術。由於中國醫療組的治療,蘇加諾總統的健康情況極為良好,特別是他的左腎已恢復功能。出此總統可以避免動手術了。蘇加諾總統和夫人設宴歡送中國專家。吳階平為此被授予印尼國家二級勛章。從此後,蘇加諾有個傷風感冒的,也要把吳階平請去。
1968年開始,曾擔任中央多位高級領導人的醫療小組組長。60年代,受周總理的委託,曾先後11次為5個國家元首進行治療。僅為印尼總統蘇加諾就治療過5次。
1977年,他在《中華醫學雜志》上發表了有關這17個病例的報告。其中只有一例是錯誤診斷;其他16例病例或者治癒,或者治療效果較好,病情有顯著改善。這16例均有病理資料。16例中有一部分曾先在其他醫院診治,均被診斷為「嗜鉻細胞瘤」。
1978年,他又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發表了他的專題報告。1979年美國《泌尿外科年鑒》選入了這篇英文報告,摘要刊出,給予很高評價,國際醫學界正式承認吳階平的這項創見。
1983年9月,他參加在聯邦德國舉行的國際外科學會第30屆大會,並擔任大會副主席,在會上作了「腎上腺髓質增生15例長期隨診」報告。此項隨診復查工作一直延續到1985年,無一例演變為嗜鉻細胞瘤。
2001年,獲香港大學榮譽科學博士。
2011年3月2日21時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②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的創始人簡介
吳階平院士是著名醫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原國家領導人之版一,1993年起任全國人大權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七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八屆、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是九三學社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師學院榮譽院士,比利時皇家醫學科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師學院名譽院士,香港皇家外科醫師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首屆院長,中華醫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名譽校長,首都醫科大學終身名譽校長,南京大學醫學院名譽院長,以及全國著名大學、學院、研究機構等二十餘家單位的名譽校長、名譽教授,國外著名大學、學院的榮譽院士或榮譽博士。吳階平院士是中國泌尿外科的奠基人之一,為中國泌尿外科和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在1995年被美國泌尿外科學會推選為唯一有貢獻的國外榮譽會員。
③ 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怎麼樣
還不錯了, 是公立的醫院
④ 福州總院的業務院長和院長是誰
福州總醫院院長是王海林,碩士研究生,主任醫師,少將軍銜。兼任全軍戰傷創傷學內專業委員會副主容任委員、全軍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南京軍區醫學科委會常務委員、南京軍區戰傷創傷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南京軍區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副會長、福建醫科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福建省衛生醫療行業計算機用戶協會名譽理事長。先後獲得軍隊二等獎3項。在全國各專業雜志上發表專業論文、管理論文20餘篇。
福州總醫院副院長譚建明,男,湖南益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全軍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兼任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移植泌尿外科主任、上海市器官移植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器官移植學會常委、中國透析移植研究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美國美中科學技術交流協會委員。先後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在內的10餘項高等級科研獎項。榮獲"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獎"、國家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第三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南京軍區"科技英才標兵"、福建省傑出科技人員等榮譽。
⑤ 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怎麼樣
張祥華主任對前列腺疾病挺精通的,是從北大醫院泌尿外科引進的人才。
⑥ 吳階平的人物評價
吳老的生命歷程遠遠超出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獨善其身的范疇,而是與黨的事業、與國家的事業、與社會和科學的進步緊密相連,他的人生軌跡始終貫穿著熱愛祖國、追求真理、服務人民的紅線,吳老的一生都在書寫6個大字:愛國、民主、科學,他是中國知識分子心中的一面旗幟,是12萬1千多名九三學社社員心中的一面旗幟。吳老是深受大家愛戴的著名醫學家,很多疑難病人由於他的精湛醫術,挽回了生命,得到康復。他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之後,仍堅持每月到醫院參加臨床大查房。我有幸在幾年前跟隨吳老在北京大學泌尿研究所參加一次大查房。(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韓啟德評)
吳老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肝膽相照的光輝事跡,樹立了多黨合作事業的旗幟(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尤蘭田評)
吳老「一切為了病人, 為了病人一切, 為了一切病人」。(中華學會楊明副秘書長評)
吳老擁有大醫、大師、大愛的博大情懷,為我們鍾愛的泌尿外科和需要我的患者一生努力(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研究所名譽所長、泌尿外科培訓中心主任的郭應祿院士評)
吳老,那就是時時刻刻要做「最好的自己」。(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王林旭評)
吳階平同志的一生是獻身醫學、追求真理的一生。他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緊密相連,始終對國家和人民忠心耿耿,無私無欲,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的醫學、教育和多黨合作事業,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他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生活樸素,平易近人。他的愛國情操和崇高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九三學社評)
以吳老為代表的老一輩醫學家學習,成長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醫學人才。(華泰長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旻評)
吳先生在醫學科學領域,以求實、鑽研和創新的精神,在泌尿外科,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已經造福於社會和人民大眾,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公認,吳階平院士是他心中景仰的人。(全國政協常委、著名造型藝術家袁熙坤評)
吳老是醫學界和醫學教育界的泰斗,他的思想指引著醫學界的發展。(首都醫科大學呂兆豐校長評)
吳老的精湛醫術、高尚醫德、大愛情懷,贏得了海內外患者的尊敬,他作為國之瑰寶,當之無愧,吳老的精神永存。(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首鋼醫院院長、吳階平泌尿外科中心主任那彥群教授評)
吳老是現代泌尿外科的奠基人,我們一直感受著吳老留下的深厚學術氛圍。(北大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何志嵩評)
他的逝世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一大損失,也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師長。(康恩貝集團董事長胡季強評)
⑦ 吳階平基金晉升有用嗎
跟他的這個基金會的科研掛鉤吧
⑧ 我看大連許多醫院的名字都是吳階平題寫的 那麼吳階平是誰呢
吳階平(1917- )江蘇常州人。曾任第八、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 席,中國科協副主席,中華醫學會會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歐美同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華醫學會名譽會長,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名譽校長,北京醫科大學名譽校長 ( 現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終身名譽院長,首都醫科大學終身名譽校長,南京大學醫學院名譽院長,上海中醫葯大學名譽校長,廣州中山醫科大學名譽校長,美國醫師學院榮譽院士,比利時皇家醫學科學院國外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師學院名譽院士,香港外科醫師學院院士 , 國際外科學會榮譽會員等。
1937 年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42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47-194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199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獲香港大學榮譽科學博士。
作為中國泌尿外科開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對「腎結核對側腎積水」的研究可使一些過去認為無法挽救的腎結核患者得以恢復,並在國內外醫療實踐中得到了證實。確立了腎上腺髓質增生為一獨立疾病,為國際上所承認。對腎切除後留存腎代償性增長的研究,糾正了長期存在的一種不全面的認識。與同道合作把輸精管結扎術發展為輸精管絕育法,在國際上受到重視。從事醫學教育工作60年,共發表醫學論文150篇,編著醫學書籍21部;其中13部為主編。獲得全國性科學技術獎7次。獲首屆人口科技研究獎,北京醫科大學首屆伯樂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巴黎紅寶石獎,巳黎紅寶石最高獎,日本松下泌尿醫學獎等。
老當益壯
你見過這位當代名醫嗎?簡直不相信他已經度過69個春秋了。你看那一雙閃著智慧之光的眼睛掃視著面前的一切,顯示出躍動的活力和高昂的氣勢;聽他講話不僅受益,也是一種享受,他談吐銳利生動,妙語橫生,扣人心弦,你好像能觸摸到他那高效率的思維機器在永不停息地運轉著。前不久在中國科協、團中央、全國學聯舉辦的著名科學家同大學生、研究生會面談心會上,吳階平在談到年齡時說:「我很欣賞大畫家劉海粟說自己『年方九十』。國外有些老人也不再說 『I′m 50 years old』,而是『I′ m 70 yearsyoung』。」
吳階平承認年華有限,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不可抗拒。這使他督促自己更加惜時如金,銳意進取,勤奮不止。他一顆紅心滿腔熱血,為振興中華竭力奉獻的熾烈感情,形成一股很強的吸引人的魅力。他把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的重擔放心地交給了下一代,自己任名譽院長、校長。他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還擔任中華醫學會會長、泌尿外科學會主任委員、北醫大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以及中國葯品檢驗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副會長等許多重要職務。他主持開會、組織活動,也忙壞了幫他排日程的秘書同志。他又要主編刊物、寫書、帶博士研究生。在國外學術界他還有不少頭銜,幾乎每年都要跨出國門去參加各種活動。4月底剛從同大學生的談心會回來,喘息未定又飛往大洋彼岸為醫科院和協和醫大的事去奔走出力了。
近年來他四齣講學作報告,著重幫助青年一代發奮攻讀,盡快成才。他始終面向未來,隨時尋找能推動事業向前發展的新目標。最近他給醫學生和年輕大夫講的《臨床實踐與思維》,大受歡迎。這是他從自己多年實踐經驗中精煉升華、提到理論高度的心得體會,是國內外從來沒人講過的新課題。因此聽眾踴躍,大大超過原定名額,報告的錄音帶被多次轉錄播放。在國外一所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他也講了這個內容,外國朋友們嘆為觀止。
今日功勞卓著備受國內外稱頌的吳階平,決非朝夕之功所能塑造得成的。他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努力,一路披荊斬棘、過關奪隘奮斗過來的。讓我們把時光拉轉60年,循序探查他的成才之路上有什麼成功「訣竅」吧!
追求個性
兒時的吳階平活潑頑皮,討人喜歡。大他十歲的長兄、著名兒科傳染病學家吳瑞萍教授幾次談起吳階平,總是如數家珍地滔滔不絕:「他從小就好動腦子,還事事留心,肯鑽研,玩也要玩出新花樣。」他舉例為證:當年有一種翻銅板的智力游戲,六個銅板三正三反一字排開,只許挪動兩枚便要成為一正一反的交叉順序。小小吳階平緊鎖眉梢細思量,一坐好長時間,飯不吃覺不睡,不達目的誓不休。有志者事竟成,難題終於被他解開了。「心之官則思」,吳階平從小就學著動腦子想問題,啥事都要鬧個明明白白,這為後來幾十年在學習研究中探索創新、取得成果撒下了良種。
他們的父親吳敬儀是一位正直的實業家,當時在天津招商局和寶成紗廠當經理,家庭條件是好的。吳階平常帶著弟弟們在院里玩。有一次他異想天開,要獨辟溪徑出新招——騎在自行車上玩皮球。弟弟們被吸引過來瞪大眼睛觀賞二哥的精彩表演。誰知只有瞬間成功,吳階平沒有得意一會兒就連車帶人摔倒在地,傷了右臂,害得在協和醫學院讀書的大哥帶他到北京治療。至今那隻胳膊伸屈仍不甚自如,只是看不大出。雖然吃了些皮肉之苦,他卻享受了一番創新的樂趣,也沒有妨礙他今後成為外科醫生。
吳階平來京治傷住在哥哥宿舍里,協和的高班生都是一人一間屋,倒也方便。有時大哥哥們課余玩橋牌,旁邊總少不了一個小觀眾,日子不多,那頗費腦筋的玩藝兒竟被一個孩子看會了。年近八旬的吳瑞萍教授清楚地記得,幾年後他花五個美元託人買了一本名為《GOld BOOk》的橋牌經,被吳階平拿去看了。進大學後吳階平已精於此道,成了打橋牌的能手。
吳階平弟兄幾個如今都是有貢獻的醫界名家,這與家庭教育有關。父親在孩子們啟蒙時就盡力創造條件,請老先生教古書,請紗廠的工程師們教英文、算術。結果吳瑞萍沒上小學、初中直接進入高中;吳階平也邁過小學考入天津匯文中學。老父親的教導言猶在耳:你們長大不要到官場去追名逐利,你們沒那種後台;也不要經商,還是好好讀書,學技術,將來憑本領吃飯。老人還要兒子們都去學醫,而且要上名牌的協和醫學院。在那種年代的家長如此明智是難能可貴的,不失為一個開明之家。吳階平在那裡生活長大,獲益良多。
本世紀初,北京東單三條那座高牆深院的清朝遺老的「豫王府」被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買下拆掉,花五年時間在原址蓋起一組磨磚對縫、綠瓦飛檐的宮殿式樓群,那就是協和醫學院。石油大王為自己樹碑,取「豫王府」的諧音,把它叫做「油王府」。吳階平小時候來京治傷在那裡住過,他覺得恍如進了一座令人眼花繚亂的神秘莫測的迷宮。沒有父親的指點,他也要像幼年玩翻銅板那樣,下了決心非到協和念書不可。他 16歲中學畢業順利考入燕京大學,完成了協和醫預班三年的學業,1936年正式進入這座「王府」。在當年那是十分令人羨慕的。協和學制八年,在美國注冊立案,畢業由紐約大學授予博士學位。教授多為美國人,教學全用英文。每年只從全國眾多拔尖的考生中精選二、三十人,學習要求極嚴,75分才算及格,到畢業時往往一個班只剩下十多人。學生們拚命苦讀,仍難免被淘汰。
吳階平給自己下了這樣一個評語:「很淘氣,中學大學都沒好好念書,不是一個用功的好學生。可是並沒拉下什麼,腦子沒有停下來,倒是活躍的。」他是夠淘氣的。念解剖學的時候,同學們都在努力溫課,拿起一塊塊骨頭左看右看,左摸右摸;還要練習在口袋裡放一塊,只伸手一摸就能說出是什麼骨頭。吳階平過來詭秘地一笑說:「會摸還不算數,看我給你們表演一個新鮮的。」只見他抓起一塊骨頭高高拋起, 『啪」地一下接住,並不去看,問大家:「你們信不信,我能馬上說出這是塊什麼骨頭。」同學們像看變戲法似地愣在那裡,聽吳階平自問自答後一核對果然不錯。事後他承認,他是先做了准備,故意唬人家的。吳階平說:「我最討厭死讀書讀死書。」他惡作劇捉弄人的事不斷有,同學們只覺得他腦子靈,鬼點子多,並不怪他。學寄生蟲課的時候,他對死記硬背這個蚊子那個蒼蠅的也不感興趣。這個淘氣的學生又要出花招了。他從飯廳里抓了一隻蒼蠅,用大頭針插在軟木塞上,蓋上一個小試管,活像教學用的標本。他拿著見人就問:「你看這是什麼?」考遍全校都不認識。吳階平不由暗笑,拉起長聲一頓一頓地說:「這叫家蠅,最普通的!」
在協和,人們激烈競爭,奮力往那個象牙之塔的尖頂上攀登。考試的時候一般都得掉幾斤肉,有的把床鋪收起來督促自己徹夜苦讀。吳階平可不同,他輕輕鬆鬆,也溫課,但照樣玩樂,按時進餐就寢,吃得香睡得穩。阜外醫院顧問、胸內科專家蔡如升教授曾和吳階平同班,他說:「吳階平不死讀書,學習能抓住要點,靈活、有效,看起來他不用功,可是考試成績總是好的。」為此,他得過獎學金。舉行畢業典禮的時候,按規定,要由全班成績最好的學生舉著標牌帶領全班同學魚貫入場,吳階平就獲得過這個榮譽。
自然界不總是風和日麗溫暖如春,一個人哪有老是一帆風順的呢!1939年吳階平念到六年級了,病魔突然襲來,他患了腎結核,被切去右腎,不得不休學一年。他沒有向困難低頭,一邊養病,一邊繼續用他那靈活有效的方法讀書學習,掌握新知識。
畢業是晚了一年,而吳階平在協和八年打下的功底是深厚的。
定向起飛
「多思,探索,創新」——吳階平思想性格的基本特徵,從幼年起就有了雛型,協和八年進一步深化發展。他學成畢業了,有本領了。醫生這種職業是「鐵飯碗」,何況他是在被稱為「金牌」大學的協和畢業的,那他捧的就是「金飯碗」了。父親給定下的「好好讀書,將來憑本領吃飯」的目標,他超額完成了。
然而,吳階平能安於掙錢吃飯嗎?想想看,他在協和的八年,正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繼而日本法西斯入侵,大片國土淪喪。由於當時日美間的微妙特殊關系,美國人辦的協和醫學院還安著一張「安靜的書桌」,成了亡國奴的中國學生們懷著矛盾的心情在那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醫學書。善於思考的吳階平在反復琢磨:為什麼日本帝國主義敢來欺負我們?還不是我們弱!他曾經非常羨慕日本有一個明治維新,出了個伊藤博文,把日本變成了強國。我們中國哪一天能強盛起來?他產生了一種新的追求和嚮往。
太平洋戰起,吳階平剛好畢業。協和關門了,人們各奔東西,自謀出路。我國最早的一位泌尿外科專家謝元甫教授在協和執教時最喜歡吳階平這個學生,在他的影響和教導下吳階平選了泌尿外科專業。謝元甫離開協和到了中和醫院 (北醫大人民醫院前身),把吳階平也帶了去。吳階平當住院大夫、住院總醫生都幹得很出色。
吳階平最初接觸我地下黨是在1943年淪陷期間。抗日戰爭勝利,他曾經高興過,不久幻想就破滅了。這時他又接觸了幾位中共地下黨員,為他們治病,同時從他們那裡接受了一些革命道理,開始認識了共產黨。他覺得眼睛明亮了。
當時,中國傑出的外科專家、腦外科專家關頌韜到北大醫學院主持外科。他要吳階平幫助他去建立外科,一方面任外科講師,一方面又兼任中和醫院的住院總醫生。吳階平欣然接受了。
謝元甫教授很愛才,1947年設法把吳階平送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吳階平的導師赫金斯教授是一位現代腫瘤內分泌治療的奠基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他十分賞識這個年輕的中國人,千方百計地要把吳階平留在美國。當時芝加哥大學正在大興土木為赫金斯建科研樓。赫金斯把一張藍圖擺在吳階平面前,誠摯地指點著說:「這里是你的實驗室……」赫金斯還許下誘人的優厚待遇,並動員吳階平把家屬接去。然而吳階平不為所動,他想的是誰能拯救在三座大山重壓下災難深重的祖國,對這一點他已有所認識。拳拳赤子心,耿耿報國情使吳階平態度鮮明地做了堅定的回答。他連行李都沒帶,急匆匆趕在新中國誕生前夕回到了祖國。不到一個月,古老的北京城就迎進了浩浩盪盪的解放大軍,吳階平為報國有門而深感欣慰,從此開始譜寫他大有作為的新的歷史篇章。
吳階平回到北京醫學院,在第一附屬醫院治病、教學、搞研究。三十多歲就當了副教授,又過幾年成為教授。他認為共產黨尊重知識,愛惜人才,自己被充分信任,感到大有用武之地。他當過外科主任、副院長。1951年他率領北京抗美援朝志願手術隊在烽火連天的戰斗中搶救危重傷員,成績卓著,榮立大功。他勤奮工作,屢有創見,未及「不惑」之年已成為我國第一流的外科專家,對我國泌尿外科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公認為學科帶頭人。
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中,吳階平對人生的價值、理想和信念這些問題也做過一些哲理性思考。解放初期百廢待興,共產黨是怎樣發揮著領導和核心作用,短短幾年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果,吳階平看在眼裡,心中有數。他在知識分子改造運動中也吸取了積極的營養。他向黨吐露了蘊積已久的真情。難忘的1956年啊!他牢記著1月27日那天自己舉起握緊的拳頭在黨旗下宣誓
「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情景。這是一個科學家經過多年認真的觀察與思考作出的嚴肅選擇;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思想上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吳階平和許多科學家一樣,頭腦冷靜,勤於思維,不苟言笑,乍一看是一副近乎冷峻的面孔;這時候從他臉上還是看不出有多大變化,但是他的內心卻不斷升溫,滿腔激情化作無窮力量。他覺得以為人民服務的具體業務為起點,什麼工作都在向著遠方延伸,每前進一步就離那個大目標近一步。政治不是空洞的概念,革命的任務不僅在認識世界,更要改造世界。這不也正是一個科學家的天職嗎!
吳階平的學生們說他是「先專後紅」的典型,不僅向他學醫學知識,還學習他對事物善於思考、分析和鑒別的科學的思想方法。紅與專的關系應該是很明確的,可有些知識分子還在猶豫,議論紛紛。這自然是正常現象,那就讓它繼續作為人們的話題吧!吳階平是成竹在胸的,他對新舊社會做過分析比較,鑒別過祖國和異邦,體會是深刻的。事實教育並促使他樹立了遠大的理想,找到了稱心可靠的歸宿。
歸來的吳階平,把個人的理想、追求和成敗得失的命運同祖國的最高利益拴在一起,把自己的一切溶於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他感到天高地遠心胸寬,翱翔馳騁任我行。他進入了更高的思想境界,施展才智本領,如虎添翼,無盡的潛力噴薄而出。
吳階平一向反對死讀書,到底怎樣活起來呢?他當初也不甚清楚;當了醫生,開始接觸實際才慢慢總結出了一些經驗體會。他感到知識並不給人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到實踐里頭去應用,經過不斷的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他認為首先要解決好實踐、知識和思考結合的問題。近代微生物學奠基人、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的一句名言他牢記在心:「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他有意識地鍛煉自己有個有準備的頭腦,隨時給自己提出問題,督促自己思考,養成思考的習慣,不犯「機會曾來敲門而未予理睬」的毛病,不放過任何提高自己的機會。這成了他受用不盡的「法寶」。
當醫生很不容易。「修理」有各種特殊功能的高級動物的軀體,不像修機器,可以隨意拆卸,在直觀下進行。一個醫生技術是否高明,有無創新,往往取決於他能否善於思考,勤於探索。急性闌尾炎本是常見的普通病,不難診斷,手術也簡單。吳階平卻不簡單從事,他認真思考,仔細分析研究患者闌尾炎的部位是在腸子的左邊,右邊,上頭,下頭?雖然闌尾沒有破,究竟對腹膜可能產生什麼影響?闌尾里頭有沒有糞石?……盡量要求自己考慮得周密具體,然後做出診斷。這種手術一般是成功的,但是吳階平做的更「漂亮」,病人痛苦小,也避免了由於事先考慮不周會引起的其他毛病。他覺得自己每做一次手術都有不同的新收獲。他對任何患者都是如此處置,不容自己只是習慣地照多年的老辦法去做。這樣,不僅要認真思考,還要反復推敲。有經驗的醫生深知疾病的復雜,自己還有很多不足,所以對待診治工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醫生責任重大呀,這是關繫到一個人的生命和人類健康的大問題。
吳階平有獨創性,做出了「五年超過十年」的業績,得益於這個極富魅力的「有準備的頭腦」。
偉大貢獻
在北京醫科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五十齣頭的顧方六教授談起吳階平的學術成果和突出貢獻,崇敬親切之情溢於言表。他是吳階平教授50年代初帶出來的第一個研究生,一直跟隨恩師學習、研究、出成果。顧教授首先提到吳階平教授1953年關於腎結核對側腎積水的新概念,說這一創見使許多過去一直認為是雙腎結核被判為不治之症的患者得到正確救治,重獲新生。這是泌尿外科學的一項突破性進展,立即在國內外受到高度重視,被廣泛採用。
「早在1959年,吳階平還設計了利用回盲腸進行膀胱擴大術,成功地應用於臨床上膀胱攣縮的患者。該手術在70年代甚至80年代歐美書籍和雜志上才作為最新的手術方法介紹給讀者。
「50年代北醫在吳階平教授領導下,最先廣泛應用經皮腎穿刺造影於診斷,並有應用經皮腎穿刺造口術的治療病例,比起當今國際上時興的經皮腎手術還要早。當時腎上腺外科在國際上尚未普及,吳階平在我國率先進入該領域,此項工作曾在日本醫學界引起很大震動。1961年9月在19屆國際外科學會上,吳階平明確指出皮質醇症 (即柯興式綜合症)的病狀在多毛的同時常合並脫發,受到重視,他的報告為皮質醇症的診斷增添了新內容。
他對腎上腺外科突出的貢獻是 60年代明確提出腎上腺髓質增生的新概念,並確認為獨立的臨床疾病。發表在英文版中華醫學雜志的論文被收入1979年《美國泌尿外科年鑒》;1983年吳階平還首先在三十屆國際外科學會上報告了患者術後長期隨訪的報告。
他提出的「小兒巨大腎積水的容量應以超過該年齡二十四小時平均尿量為標准」,這個標准已被泌尿外科界所公認。
70年代,他還設計了特殊的導管改進前列腺增生的手術,使經膀胱前列腺切除術的出血量大為減少,手術時間縮短,被稱為「吳氏導管」,已在國內推廣。
作為泌尿外科專家,他十分重視計劃生育工作,1957年首創輸精管結扎時向精囊灌注醋酸苯汞以殺死殘存的精子,使術後立即達到絕育效果(過去一般手術後都須經兩三個月才成)。報告後立即在全國推廣,有力地促進了計劃生育工作。
有這么一段插曲:1956年的一天,吳階平正在圖書館看書,我國著名婦科專家林巧稚教授邁著她那特有的輕盈快速的步子走過來,用濃重的福建官話說:「吳階平啊,要搞計劃生育了,女的歸我,男的歸你!」心有靈犀一點通。吳階平感到責無旁貸,拿出他善於思考的「法寶」,把能促進計劃生育的男性方面的手段一一過腦,仔細推敲,很快想出了提高輸精管結扎手術效能的新招兒。說起這事來,吳階平揚頭哈哈一笑,說:「那有什麼,只不過林巧稚敲了我一下,我動了動腦子就琢磨出來了。說穿了,一錢不值。」教授同志,過謙了。這個有百年歷史的老手術為什麼過去就一直沒人發展過呢?為什麼在您「說穿」以後17年,美國在1974年才在醫學刊物上把它做為新方法發表出來呢?這不正是您勇於探索,追求祖國、人民和人類科學進步的一片忘我之情的結晶嗎!
吳階平的學生中當今有許多已經是教授、副教授,他們仍然被當年課堂上的情形吸引著:身材不高的吳教授在講桌後站定,首先把目光投向所有在座的同學,全場立刻靜下來。他講課效率高,講得生動、具體,中心思想突出,思維邏輯嚴密,語言精煉富有哲理,引人入勝。學生們人人愛聽,認為有興趣,易懂、好記。
臨床醫生們最愛跟吳階平一起查病房,聽吳階平主持病例討論會。和講課一樣,他啟發誘導並鼓勵大家多思考多探討。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吳階平經常能從哪怕是一份常見病的病例記錄或是一張普通的X光片上,發現和提出不尋常的問題,給人新的啟示。這樣的活動常常是座無虛席,氣氛十分活躍,同行和後輩都很受益。吳階平教授的魅力可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理解和衡量。
吳階平領導的泌尿外科研究所是全國聞名的,幾十年來培育了大批來進修深造的各地醫生和研究人員,先後有120人成了各自單位的骨幹,有些已卓有貢獻,包括中山醫學院的梅驊教授。
最感激吳階平的還是那些深受其救命之恩的患者。
1982年9月11日《人民日報》登載了武漢市雷江濱一篇文章,感謝吳階平教授二十多年間兩次親自為她作手術,治好了她先天性膀胱尿道畸形的頑症。她說,吳階平教授這樣平易近人,對待普通患者這樣關心,這是一種多麼認真負責的態度啊!他不愧是一名真正的醫生!
吳階平也有過失敗的教訓,最初學做大夫由於疏忽,看病漏了檢查項目,挨過老教授的批評;但更多的是成功後感到的寬慰和喜悅,使自己更加兢兢業業,盡職盡責。
最能慧眼識人的,莫過於我們心中的豐碑。周總理賞識信賴吳階平,多次派他主持完成國內外重大特殊的醫療保健任務。1962年周總理派他率領中國醫療組去印度尼西亞為蘇加諾總統治療由於腎結石而使機能遭到阻障的左腎,經過4個月的努力,取得了十分完滿的結果。總統的私人醫生、商業部長蘇哈托專門把各國記者請到總統別墅,發表聲明表示感謝,並介紹以吳階平為首的中國醫學專家們同記者見面(新華社於1962年5月7日發了消息)。聲明說,為總統進行治療的維也納醫療組曾經認為,總統的腎臟如果在三個月內或者最遲六個月內不能恢復機能,那麼就必須動手術。由於中國醫療組的治療,蘇加諾總統的健康情況極為良好,特別是他的左腎已恢復功能。出此總統現在可以避免動手術了。蘇加諾總統和夫人設宴歡送中國專家。吳階平為此被授予印尼國家二級勛章。從此後,蘇加諾有個傷風感冒的,也要把吳階平請去。
前兩年一位南斯拉夫患者求診,吳階賓士好了他的病。他回國後廣為傳名。後來南斯拉夫朋友來,有患病的,不管屬於哪一科,都來找吳階平。
這位多才多能的名醫魅力好大,它的影響所及遠遠超過我們這960萬平方公里了。吳階平幾十年裡在國內外擔負種種特殊醫療保健任務,當有更多吸引人的故事,但非本文所能直言盡述。
⑨ 北京大學吳階平是什麼人
吳階平,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的醫專學科學屬家、醫學教育家、泌尿外科專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的傑出領導人,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