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臉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很難記住新認識的朋友的外貌,除非ta非常有特徵,否則只能靠服裝、發型來辨認。我們課題組有個女生的男盆友常出現在我眼前,我花了一個學期才記住,如果他換個發型,絕逼又認不出了。有時候別人和我打招呼,我會一臉莫名其妙「他是誰?」。坐電梯也是我害怕的一件事情,作為同一個辦公樓里的小夥伴,許多都是非常面熟的,但是我永遠記不住他們是誰,在幾樓,所以我一般會比別人晚進電梯,以免不幫別人按樓層而尷尬,或者花很久的時間按關門鍵,等到別人自己來按樓層。
2.經常會把長得完全不相同的兩個人認為是同一個人。一般我走在路上不會輕易跟別人打招呼,如果我覺得他面熟,可能是我的朋友或者可能只是和我的朋友長得很像,我就會對他微笑,直到對方主動向我招手我才會大膽回應。
3.時間久了,會把之前朋友的外貌忘記。搞學生工作的時候認識了很多其他年級或專業的同學,也能辨別出他們,但是一段時間不聯系後腦海中會把這個人的外貌完全忘記,就像從來沒見過一樣,也導致很多人覺得我「貴人多忘事」。
4.對明星、娛樂八卦很不敏感。因為我記不住這些明星,更別說記住他們的名字。所以我很少跟人討論娛樂八卦,我至今都分不清SHE裡面的三個人。有時候去看電影,朋友會說"這個人就是演過某個電視劇的XXX啊",我只能尷尬地敷衍。
5.看電影和電視劇就是受罪。有時候電影結束了我都不知道誰是誰,故事的脈絡是怎樣的,看《雲圖》簡直就是要我命。如果沒人陪我,我很少會獨自去看國外的片子,因為分不清主角。以前想看《gossip girl》,第一集就被出現的各種人物整暈了,徹底放棄。
我特別羨慕我周圍那些面部識別能力很強的朋友,每次和她們走在一起她們都會說「那個人就是某某某,快去打招呼」「那個人是某窗口的打菜大媽」「這個老師以前教過我們葯理學」,種種,我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她們就會變得有些困難。
『貳』 臉盲症是怎麼回事
1。 注視一個人的眼睛。臉尤其是眼睛不僅是一個人心靈的窗口,還是面部記憶的窗口。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眼睛是一個人最不可能隨時間變遷而改變的特徵。除了會因歲月而留下一些皺紋外,人的眼睛實際上是不會變化的。
只要留意這一不變的特徵,你很少會被頭發長短與顏色、著裝甚至是體型及身高的等的變化而蒙騙。 2。 信息深加工。例如,在學習單詞表時你不應當只關心單詞本身,甚至還要考慮單詞的發音。
你記得最牢的是那些意義與你的期望相符的詞義。盡管可能很古怪,但用這些單詞造句或形成你對他們的獨特聯想卻是一種很好的記憶方法。事實上,方法越古怪越好。涉及到面部記憶時,記憶專家們極力推崇這一方法,在一個人的名字及其面部間形成聯想。
首先是聯想一個人的名字給以你的提示(如從「Tina」聯想到「tea」),然後再將該提示對號入座地契合到這個人的外貌。 3。 盡可能提前知道人名。如腦掃描研究所示,人們對事先看到過的名稱會掌握得更好。
這在面試中(假如你提前准備過)或宴會上(假如宴會提供了客人聯系清單)都是可能做到的。 不幸的是,對於初次見面的人,採用這樣的方法顯然沒用。不過,有許多場合你可以提前准備,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因此這種方法還是可行的。
例如,老師在上第一堂課前應當看下學生名單,這樣你至少知道了大概情況。如果班級不大,在點名時你就可以依次在每個學生的名字欄加以備注,這樣你就會對每個名稱產生一個獨特的印象。 4。
認真聆聽新引見的人的名字。與陌生人見面時我們往往會受到干擾,可能很快就忘了他們的名字。若是在大型宴會或其他社交場合,甚至連他們的名字都難聽清,但要再去問別人的話又很尷尬。只要你抽出片刻時間來處理名字及其對應的面孔,這會大大增加它們的獨特性,你將更好地記住它們。
另外,你沒有必要因為兩次(甚至是三次)問別人的名字而感到尷尬,這樣做甚至還有可能提高你的社會地位,因為這讓你看起來至少是一個用心做事的人。有些場合會提供客人的姓名標簽(胸牌或桌牌等),這樣通過「視聽結合」你會很好地記住他們的名字。
5。 在家練習玩外貌—人名游戲。 要提高你當然外貌記憶技能,拿名人的名字來練習是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在家看喜歡的電影或電視劇時,查下相關的資料庫可以增強你對有關人物名稱—面部的關聯作用,而且這不會傷到他們的情感。
『叄』 我是不是得了臉盲症
這個去醫院咨詢一下吧,看看有沒有能調節的葯
『肆』 臉盲症,怎麼破老記不住人,要見過好多次才記住,😔
建議去大醫院眼科檢查一下,現在醫術有所進步,看能否有方法治療沒?
這種現象專叫屬「異族效應」。人們對相同種族面孔的辨認以及記憶要好過不同種族,這也並不是天生如此。科學家戴維·凱利曾做過測試,讓中國嬰兒在3個月、6個月以及9個月的時候識別美國白人、中國人和非洲人的面孔,並判斷其識別能力強弱。結果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能很好地區分不同面孔;6個月大的嬰兒能區分中國人和美國白人,對於非洲人則無法很好區分;而到了9個月大的時候,嬰兒就只能識別中國人的面孔。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覺越發窄化,其實這也符合進化的規律:我們本來就沒必要記住那麼多異族人的面孔,平日里你接觸最多的還是本族人,強化對同種族的記憶也算是利於種族生存發展。
『伍』 臉盲症 是什麼
(臉盲實驗中所用的稱為Greeble的立體物體)
美國里士滿大學的心理學家辛迪.布卡(CindyBukach)的調查報告中提出,一名腦部受損的病人沒法記住臉的模樣,是一種無法感知物體特徵的一般徵兆。患有臉盲症的病人不單單只是沒法識別人臉,即使在強化訓練後,他也識別不出電腦生成的三維立體物體,這一點布卡在他12月8號發布在《神經心理學》(Neuropsychologia)雜志上的報告里也提到了。
布卡和她的同事們對患有臉盲症的病人LR進行了研究,LR在一場車禍後,右太陽穴下方的腦部受損,在這之後他連自己的女兒都沒法認出來,但是卻記得一些其他人顯著的面部特徵,比如某人的絡腮鬍子。
布卡說,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干擾到人識別臉部,但是根據我們現有證據表明,LR這種類型的臉盲症,影響到了他識別由多部分構成的復雜物體,臉部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例子。眼睛,鼻子和嘴巴,它們的相對位置以及形狀,這些都有助於把臉部作為一個單一整體來辨別。
在2006年的報告里,布卡的團隊設計出了這樣的實驗,用兩組眼睛、鼻子和嘴巴分別排列組合出8個不同臉部,讓LR進行辨別。在短暫的觀察後,LR在四分之一的時間里能成功的從這8種臉部中挑出正確的那個,如果他是根據某個單一面部特徵來識別的話,那麼大概就應該是這個概率。在後續實驗里,布卡發現LR正是通過記住嘴部的特徵來辨別臉部的。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如法炮製出了8種稱為Greeble的多維立體物體,同樣是由三組部件,每組含兩種不同的分部件分別排列組合而成,再讓LR進行辨別。結果表明,LR只能在31%的時間里正確辨別,在幾次強化訓練後,情況仍然不能有所改善。而讓四個健康的人進行同樣的辨別實驗,一開始會有點困難,但經過強化訓練後能辨別出大多數立體物體。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心理學家布拉德利.杜查(BradleyDuchaine)之前曾報告過一個名字叫愛德華(Edward)的臉盲症病人,他一生都無法認清人的臉,但是通過學習卻可以做到辨別Greeble這種立體物體。杜查認為,如果辨別臉部要依賴於學習辨別多個部件構成的物體,正常的實驗者應該一開始,就和臉盲症患者一樣,只能識別出很少的Greeble物體,但是經過訓練過會比臉盲症患者表現好很多。杜查承認,LR的表現讓人感到費解,這個研究的結果並不利於我們理解辨別臉部的機制。
關於這個問題布卡是這么回應的,不管是訓練前還是訓練後,LR識別物體的准確率都如此低的原因是,他每次都只著重看其中一個部件,當然不能很好的辨別整體。
『陸』 記不住人臉,不知道算不算臉盲症。
你這個復問題似乎對生活影響制不大,因為當你看到這個人的時候就能想起這個人是誰,而且你這種情況已經不是心理問題了,應該是大腦的一些功能受到了影響,不知道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所以如果你想治好或者改善這種情況,建議到相關的醫院去看看。
『柒』 怎麼克服臉盲
多遇見一些人,多看一些事
『捌』 臉盲到底是什麼有很多人說我臉盲,很奇怪嗎
除了第一張的角度感覺不出來是不是同一個人,不過本人感覺三張應該是一個人
『玖』 有臉盲症,見過一二次的人,經常認不出來,怎麼破是記憶力不好嗎
不是
這個可能是因為不擅長
記憶人的面容
一般不影響其他方面的記憶力